“湖蟹好不好,就看水质清不清。”这是浙大农推中心的徐海圣挂在嘴边的话。他说,湖州的南太湖大闸蟹质量并不比阳澄湖差,同为太湖水系,同为中华绒螯蟹,如果从生态角度来说,南太湖蟹还略胜一筹。“我们与湖州质监局一起制定了湖州南太湖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10月15日以后,所有南太湖蟹就要按这个标准养。”
徐海圣说,大闸蟹养殖标准在我省还是首次出现,之所以要出台这个标准,主要是想让浙江人吃上生态的大闸蟹,也不让养湖蟹造成环境污染。
不让大闸蟹养殖破坏水质
湖州养大闸蟹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长兴县、吴兴区,因为临近太湖水源。长兴县洪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徐伟说,他们离太湖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镇里养湖蟹的水全部来自太湖。
养蟹的水来源是好的,问题是在养殖过程中,大闸蟹吃的饵料、排泄物对水体会造成污染。
“按我们出台的标准来养殖,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污染,也能让大闸蟹吃上生态饵料。”徐海圣提到,蟹塘下面要铺泥,底泥浅水区以苦草、轮叶黑藻为主,深水区以伊乐藻等为主。“铺的面积、播种方法等全部有很细致的规定,因为这是根据这些水草对净化水体污染的作用而设定的。”同时,在蟹塘里还要配合着养一些螺蛳、青虾、鳜鱼等有水质净化作用的水产类。“大闸蟹爱吃螺蛳、水草,这就能减少喂饵料的量。如果真的喂饵料,也是吃南瓜、玉米等。”
对于这样的养蟹方式,起初很多蟹农都不理解。长兴洪桥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钱金元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尝试了浙大教授提出来的办法。
“今年夏天高温,其他地方的蟹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我这里的蟹都没有问题。问题想明白就很简单,因为水清了,水中的含氧量就高,况且,我还听了教授的话,首次在池塘底部使用了增氧泵。”很奇怪,同样的蟹种用了不同的养殖方法,在差不多的生长期内,单个蟹的体重也能增加。
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说,不少蟹农看到了科技养蟹的效果,纷纷要求加入,所以,今后湖州产的大闸蟹,就按这个标准来养殖。
尝试让大闸蟹与水稻共生存
“接下去,我们想尝试着让大闸蟹与水稻共生存。”浙大农推中心副主任袁康培透露,浙大在湖州安吉县已成功地完成了鳖稻共养试点,也要尝试着让其他水产品养殖与水稻种植一起共存,这也是我省农业部门刚确定力推的生态农业方式之一。
袁康培指着好几亩已灿黄的水稻说:“这片地上的水稻全部是靠鳖养出来的,因为月底要割稻了,所以现在稻田里已抽干了水。”从稻田已干涸的泥地能看出来,有些地方的间隙比较大,原来这就是养鳖时的渠沟。
“鳖的排泄物原来都是随水排出去,与水稻共存后就成了水稻的肥料。由于鳖还会在水中游动,使得那些想停留在水稻上的虫害待不住,水稻都不用施农药、不用施化肥了,绝对的生态。”
鳖稻共存从亩产量来说,无论是鳖还是水稻都比原来的单独养殖或种植要低。但是亩产价值却有所提高。“纯养鳖原来每斤收购价10至15元,现在提高到40元,稻米价格从每斤不到2元提升到10多元。”
“水产品与水稻一起养,不仅污染减少了,而且也能保证粮食的生产,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杨建明很看好这样的模式,表示会大力支持浙大教授的创新。“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让老百姓吃了放心食品。”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