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媒体报道,近日,在贵州省科技厅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进行验收时,大鲵人工养殖产业化遭遇法律瓶颈的问题被多次提及。而此问题其实不仅存在于贵州,对于大鲵人工养殖发展良好的多个地方都存在着这样的法律政策瓶颈。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之一。为保护这一资源,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凡出售娃娃鱼必须持有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和运输证,并向经营所在地的渔政部门提出申请。
大鲵驯养繁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陕西省科学院立足陕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了一支国内唯一从事大鲵研究的科研团队。1996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鲵科研团队组建成立;2010年,在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公司建立了“大鲵科学研究基地”;2011年,成立陕西省大鲵科技专家大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鲵资源保护、驯养繁育、病害防控研究应用及推广,该研究团队在大鲵原生地自然繁苗、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护和大鲵追溯标识系统方面获得众多原创性成果。团队带头人张红星研究员则在2012年陕西省渔业科技促进年中被聘为省大鲵养殖与病害防治工作方向的首席专家,成为2013年陕西省首席农艺师。
2006年,张红星研究员完成了“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选取秦岭不同的生态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使大鲵繁育出批量苗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针对大鲵繁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资源濒危的现状,张红星及其团队系统研究了秦岭山区大鲵繁殖的生态因子及生物学习性,创建了亲鲵生态培育池工艺,提出了亲鲵的营养供给、水温调节刺激、B超鉴定性腺成熟度、人工孵化和疾病防治等大鲵繁育关键技术;首次创立了大鲵原生态简易繁苗新方法;并在大鲵亲体培育模式、紫外线消毒技术、繁殖行为等方面形成突破,为大鲵的科学繁殖提供了依据。
2010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国大鲵保护与繁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两栖动物保护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大鲵保育工作取得的注目成绩。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确实存在野生大鲵资源量自然增殖困难,人工养殖量快速增长的矛盾。同时,娃娃鱼产业化也遭遇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瓶颈,一些养殖省份能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许可批准,合法经营,但出不了省,在很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省市却不许经营或限制经营。
张红星表示,为了实现“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目标,解决上述矛盾,该团队近年又与美国的研究机构就环境变化对野生大鲵的影响、人工放流大鲵对野生自然环境适应性等情况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增殖放流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