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水产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影响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花10年时间领衔研发的“迟钝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已获得临床批件并完成临床实验,有望于明年进入大规模使用,这将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鱼用疫苗。这是记者昨天在“海水养殖鱼类病原与病害控制”工程论坛上获悉的。
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总量占全球62%,但出口率仅6%,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来防控病害的方法,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水体生态环境,成为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非但如此,水产病害使我国海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到5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其中鱼类病害损失85亿元。2006年多宝鱼出口的“药检风波”让业界逐渐意识到,原有的病害防控模式存在弊端。以疫苗为核心的病害免疫防治手段和配套产品支持一夜间成了鱼类养殖的安全保障。
“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如何研发出合格的鱼类疫苗,使得抗生素防治真正退出鱼类养殖,成为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张元兴教授告诉记者。国内对于鱼类疾病没有充分的研究,而且渔业所需的疫苗不可能一条条地为鱼苗注射,加之疫苗究竟对环境会不会产生危害也没有完善评估。“其实,鱼类疫苗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比如挪威早在20多年前就在三文鱼养殖中使用鱼类疫苗”。但是这些国外的疫苗很难引进到国内使用,因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水产病害共有200余种,国内外病种有较大差异。
张元兴教授称,免疫防治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策略,但中国现状是尚无任何一例商品化海洋生物疫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研疫苗种类达46种,涉及病原20种,其中病毒7种、细菌10种和寄生虫3种,但绝大多数都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我国已有5种海洋生物疫苗处于田间试验或进行验证性应用。
张元兴带领科研团队,用多年时间研究发现,腹水病是让多宝鱼得病的罪魁祸首,并成功研制出“迟钝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目前已获得临床批件并完成临床实验,鱼苗只要在疫苗的水中浸泡3到5分钟就可以获得免疫的效果。另外,其团队研制的鳗弧菌减毒活疫苗也已获得生物安全证书,进入疫苗的临床试验申报阶段。这些疫苗将为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从“抗生素时代”跨入“疫苗时代”点亮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