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王杰)“活了40年,我还从来没见过这种鱼!”近日,大碶的谢先生在大供幼儿园边上的岩河里钓上来一条“怪鱼”,看着像泥鳅又像黄鳝。他叫不上这鱼的名字。不过,有人告诉他在北仑这鱼叫作“嘎”(gá)。
当天下午2点半,在谢先生钓到那条鱼二十余分钟后,记者赶到了大供幼儿园对面的关圣桥边,只见河埠头已围了几个市民在争相打量着装在水桶里的鱼。“嘿,这鱼我看着眼熟又新鲜,难不成是泥鳅或者黄鳝的变异体?”在岸边开店的一位女士惊奇地说,她觉得应该找专家鉴定一下,说不定钓上来的是野生保护动物。
记者想把鱼捞起来看清楚,谢先生提醒说小心鱼背上的刺。捧在手里,身体细长,粗粗一量,约有15厘米长。头小而尖,嘴向前突出,身体成黑褐色,布有网纹,黄褐色背脊上生有一排短刺,背鳍与尾鳍相连。
谢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在这里钓鱼,那天下午运气不错,不一会儿功夫,就钓上两条小鲫鱼。第三次有了动静,没想到抬起杆时乍一看不像鱼,钓上来的那东西瘦瘦长长的,吓了他一跳,以为是条蛇。再一看像是泥鳅或是黄鳝,把它放进桶里,仔细辨别,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刚才有个清理河道的师傅说这东西宁波话叫‘嘎’,这叫法我们几个是第一次听说。”谢先生和另外围观的两位市民说。
“这不是‘沙柳’嘛,我们小时候在水塘里钓到过。”在大碶上班的陈师傅近40岁,鄞州姜山人,见河边围了人就好奇地凑了上来,一看就劝谢先生道,“这鱼不能吃的。它性贪,交关馋痨,喜欢吃小鱼小虫。”陈师傅告诉记者。
“怎么会不能吃?这鱼在我们苏北叫做‘刀柳’(音),可以食用,味道比泥鳅还好。”一位来自江苏的师傅走过来说。
记者多方询问,发现二三十岁的青年基本不清楚这鱼的名称,也从未见过,所知者多为四五十岁以上人群。“这鱼叫‘嘎’,没什么奇怪,以前很常见的,河塘里有很多。”当记者把该鱼的照片给市民李先生看时,五十岁不到的他一见到,就把“嘎”这个读音脱口而出,“‘嘎’这条鱼的发音在我嘴里有二十多年没出现过了,它的学名是什么还真叫不上来。以前村里人去河里钓鱼,如果没钓到鱼,就会说‘只钓到几支嘎’以自嘲。”孙先生今年五十岁,看到那鱼的照片,不禁笑道:“‘嘎’嘛,年纪轻的时候经常看到。那时去水塘里割革命草,用耙子把草拖拉上岸,可以看到交错的根茎间混着很多的泥鳅和‘嘎’。”不过,他说“嘎”在北仑是不作食用的。
记者联系了宁波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看过照片后,鉴定出这鱼是“刺鳅”,刺鳅科,刺鳅属。“刺鳅是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东部各水系,在东钱湖就有很多。本地人不知它的学名,将其呼作‘嘎’,也俗称钢鳅、刀鳅等。”该工作人员说。虽然我们北仑人约定俗成不食刺鳅,但记者从百度百科上了解到刺鳅其实具有一定食用价值,肉质细嫩,味美,烹调做法和泥鳅相似。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