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海水养殖鱼类病原与病害控制工程论坛上海召开
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 王刚
10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办,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生物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承办的“海水养殖鱼类病原与病害控制工程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雷霁霖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中国工程院高中琪局长、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吴淑勤教授、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等来自于全国鱼类病害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雷霁霖院士再作报告
雷霁霖院士在致辞中提到,2011年我国鱼类养殖产量达到2281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41%,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扩大养殖水面、采用传统池塘、小网箱和陆基开放式流水养殖方式求得小幅产量的提升,由此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加重了内陆水域、江河湖海沿岸带的环境污染,造成养殖鱼类病害频发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下降等诸多问题发生。
张元兴教授在作报告
对于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防控,张元兴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疫苗接种已成为当今世界海水养殖发达国家地区的规范性生产标准。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开发出世界首例商业化的鲑鱼弧菌病和肠红嘴病灭活疫苗,至2012年全球已有140多种疫苗获得生产许可,国外海水鱼类疫苗应用已非常成熟,但中国至今尚无一例商品化海洋鱼类疫苗。据张元兴透露,目前其团队的鲆鲽鱼类系列疫苗产品创制开发已获得重要进展,其中大菱鲆腹水病迟钝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获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此外,吴淑勤教授、何建国教授、聂品研究员等人分别从水产疫苗的应用实践、海水鱼类主要病毒致病机制与疫苗研制、海水鱼类寄生虫病等角度阐述了鱼类病害防治策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