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性水产大国,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537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2年雄踞世界第一,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超过40公斤、是世界平均总量的2倍,面对这一连串的数据,无一不在显示我国的水产实力,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淡水养殖产量大于海水捕捞产量的国家,淡水产品养殖量占全世界总量的80%以上,且水产品产量保持持续增长。
是大是强,问个究竟
如果仅仅用养殖面积、产量规模、消费数量这些指标来衡量,淡水渔业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我们再看这一组数据:全国淡水加工量不足5%,深加工几乎空白,区域产品严重同质化,所谓专家吐出的“淡水养不出海水的天然品质”和“活品好于冻品”等种种误传严重影响到消费形态,淡水鱼养殖没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品牌,全国淡水产品的出口量仅占水产品出口量的30%左右。这些数据真正暴露出了淡水渔业的症结所在。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众多区域淡水鱼企业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做大容易做强难。然而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区域淡水鱼企业的发展出路又在哪?
究原溯本,寻找症结
面对如此好的发展形势,众多区域品牌却在市场浪潮下逐渐失去产品特色,找不到差异化的淡水鱼品牌更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头雾水。只有少数像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通威鱼、千岛湖“淳”牌有机鱼等知名企业突破了传统思想的限制从而叫响品牌,不断地做大做强。
经过初步市场分析,原本品牌营销机构的研究中心发现,从整体上看,区域淡水鱼企业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由养殖环境及品类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淡水渔业品牌缺失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品牌缺失问题。近年来,淡水鱼加工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区域淡水鱼加工企业也纷纷成立,但这些加工企业大都规模偏小,少有能形成品牌效应的,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及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当整个产业品牌开始缺失,消费者认知逐渐模糊,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格局。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问题。淡水渔业以青、草、鲢、鳙四种淡水鱼为主。近年来随着水产品种向多样性、高档化趋势推进,淡水产品整体上开始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具有区隔性的产品越来越少。
再次是淡水产品感知价值不足。淡水渔业以养殖为主,虽然质量管理现在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消费者认知中,淡水产品整体感知价值不如海产品,这种感知价值也制约了区域淡水品牌向高端品牌的发展。同时淡水产品由于缺乏深加工,产品形态在终端主要以活品为主,冻品为辅,加上产品影响力局限于产地,所以淡水鱼企业一直难以塑造全国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
最后是低附加值。大多数淡水鱼企业从事简单的养殖产业,产品均以原料形式出现,产品附加值较低。通过各种渠道走入餐饮、家庭、加工厂等产业链下游,绝大部分产品走的是自然流通路线,淡水渔业也仅仅只能获取简单的生产捕捞、初级加工等附加值。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品牌力的淡水企业,都开始深入产业链下游。
淡水鱼的发展之路就这样被拖了后腿,究竟淡水鱼如何破局?如何亮剑?且看: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