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8月29日,崂山南姜码头的渔船出售广告。
“渔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检修,船壳加固、发动机维修、渔网修补都弄好了,就等着开海。”9月1日12时,长达3个月的黄海、渤海伏季休渔期就要结束了,渔民们也再次忙碌起来。8月29日,记者来到崂山区南姜码头看到,这里的渔民正在进行出海前的最后准备,但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一捕”,竟有渔民在此时打起了退堂鼓,在码头上打出了卖船的广告。其中,不少船老大感叹鱼资源变少让自己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开海在即渔民却要卖船
8月29日,记者在南姜码头看到有人在电线杆上贴的“渔船出售”的广告,大体意思是他有两条渔船,渔具齐全,现急售。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卖家很心急想出手。照理说,马上就开海了,渔民的“赚钱季”马上就来临了,这位卖家为什么还想出手自己赖以为生的工具呢?
下午5时,记者拨打了广告单页上面的电话,了解到这位卖家名叫曲俊友,是位有着十多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了。当问起他为什么都要开海还想着把渔船卖掉,曲俊友说,“每年光渔船维护就得一万多元钱,再加上人工费、网具费和柴油费,算下来又得好几千,费用太大了。”另外,曲俊友说现在“招工难”也是他不想再做渔民的原因。
对于卖了渔船后想做什么,曲俊友说还没想好,出去打个工或者干点别的都行,但现在船还没卖出去,“如果开海前船还没卖出去,我可能会自己再干一年吧。”曲俊友有点无奈地说。
对于“第一捕”心怀忐忑
8月29日上午8时,记者来到崂山区的南姜码头,成排的渔船有序地停泊着,这些渔船体积都比较小,船身的长度也就七八米,载重在四五吨左右。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像曲俊友这样在开海前想卖船的渔民只是少数,大部分渔民还是提前为即将到来的开海做足了准备。
姜哥庄的渔民曲腾飞告诉记者,“渔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修了,前几天就把该检修的都弄好了,今天就是过来看看渔船。”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时正在渔船上忙碌的渔民大多进行的是些扫尾的工作,最后再检查下发动机的油加得够不够,东西带得齐不齐,力争将工作做细致,减少出海作业的麻烦。
谈起渔民的生活,曲腾飞说自己十七八岁就开始上船打鱼了,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那时候鱼多也好捕,像面包鱼、大黄花、鲳鱼有很多,一个船就能打捞一二百斤,现在不行了,一个村的渔船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捕上来那么多。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一捕”,曲腾飞说“打鱼和种地一样,都是靠天吃饭的,‘第一捕’怎么样还真不好说,希望是个好收成。”
收购船全靠“关系船”
8月29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崂山区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在渔港上记者碰到了来港口查看收购船检修进展情况的船老大王先生 。据王先生介绍,他所拥有的收购船,主要工作就是在海上收购捕捞船在海里捕到的海货,然后运往码头出售,所赚取的是海上收购价和岸上批发价之间的差价。
谈起最近几年的收购船生意,王先生频频感叹“越来越难做了”。“以前开海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进港来卸货,批发价位也高。这几年不行了,几乎都是在海上呆个四五天才回港一次,渔船有时还装不满。”王先生说。
王先生透露,他自己没有捕捞船,收购船在海上收货完全依赖“关系船”(即捕捞船),所以自己通常在开海前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关系船”。“你有什么样的关系就决定你能做成什么样的买卖,比如我的‘关系船’主要是捕捞鱼虾的,我就主要收购鱼虾。”王先生说。
体验 上船五分钟头晕得难受
29日中午,为了能更真实地体会一下渔民的生活,记者在朱先生的帮助下上了他所在的收购船。一进入船舱,第一感觉就是挤,睡觉的空间在船舱的左手边,紧靠船舱壁,两边各有一张床。但他们的床看起来仅有半米宽,刚能让一个人平躺下。当记者问是否觉得拥挤时,憨厚的朱先生说“还行,都习惯了。”
接着来到他们的“厨房”,其实就在船舱的右手边,“厨房”里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煤气,油、盐、酱、醋等调味品,还有一个大的蓝色的胶皮桶用来盛淡水,“每次出海我们都会带着几大桶淡水。”朱先生说。
也许船上都是男人的缘故,他们的床看起来都比较凌乱,厨房里油污遍布,饭桌上放着没吃完的炸鱼和还没来得及做但是已将脱水了的茄子。
记者在船舱里呆了5分钟就感觉到很压抑、头晕,跟朱先生他们告别,往船舱外走,在晃动不止的船上,头晕现象开始加重。最后,在朱先生他们的帮助下来到岸上缓了好一会儿才舒服一些。此时,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