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是活的教科书
华农大学生走进孝感拜师学艺
合照
渔业不是茅屋、水池、木船
在汉川市国家“菜篮子”水产品生产项目汈汊湖基地,安装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渔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电子监控室里看到养殖水体的各项指标以及鱼类的生长状态。“自动化在线检测系统是渔民的千里眼、顺风耳”,汉川市水产局副局长余飞介绍说,“只要检测到指标异常,就可以自动开启相应设备运转,比如出现溶氧不足,计算机可以通过监控网络自动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这样不仅可以免去渔民三更半夜起床检测水质的劳苦,而且能够避免因为人工监管不到位而出现的鱼池翻塘,防止渔民一年的辛苦一夜之间打了水漂。”
“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的价格也不是很贵,但是渔民的传统观念不容易改变,所以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孝感市水产局副局长方顺星说。未来的渔业发展方向是自动化养殖,这对于水产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只要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大力推广,就能既造福渔民又能成就自己。对于以后从事养殖行业的学生来说,养殖行业不再是光着膀子靠天吃饭,而是远隔万里都可以实现养殖管理的自动化。
在水产学院大二学生胡玉杰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毕业以后计算机自动化养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修了武汉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每当周末同学们都出去玩的时候,他都坚持六点起床乘公交到武大学习两天的课程。“我从来不认为养鱼丢人,养鱼也是高科技。”他笑着说。
湖北是千湖之省,多年来淡水渔业产量全国第一,而孝感市是湖北的四大渔区之一,汉川是孝感渔业最发达的区县。但是渔业产品深加工一直是该地区的薄弱环节。
在汈汊湖淞湖口村,占地156亩、投资2.1亿的汈汊湖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高大的厂房里,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搬动钢筋、钢管,力争年底竣工。“原来以为水产行业就是茅草屋、水池、小船,没想到还有高楼。”小组成员薛理耀说。
在汉川市11万亩精养鱼池参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你们谁要是解决了鳝鱼的人工繁殖问题,谁就可以赚上亿块钱。”孝感水产局副局长方顺星对学生们说。在汉川市科龙水产合作社,550亩的黄鳝人工繁育基地今年刚投产,在清澈的水面上,整齐的排列着很多绿色的网箱,里面就是成鳝和鳝鱼苗。
合作社农民刘友成介绍说,与其他鱼类不同,在自然环境中,当黄鳝成长到体长超过35厘米时,就会集体“变性”,成为雄鱼。这样在“适婚”年龄,黄鳝的种群中,便会出现明显的性别比例失调情况,无法正常“婚配”,于是黄鳝的种苗繁殖就成了难题。目前,我国黄鳝市场的年需求量为300万吨,而产量仅为45万吨,供需缺口极大。其价格也一直在 60元/公斤左右的高位徘徊,高峰时可达 80元到140元/公斤。龚世园教授所带领团队历时5年所研发的“黄鳝全网箱苗种繁育技术”大大提高黄鳝宝宝的“出生率”,也间接解决了价格问题。据介绍,该成果已获得4项国家专利认证。龚世园也算了笔经济账:若该技术获得推广应用,每亩网箱产值可达10.5万元,除去成本,利润超过4万元。
但是商品化养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黄鳝领地意识很强,,在水草产卵容易被其他鳝鱼吃掉,所以一般在洞穴中产卵。对此,需要科学技术予以解决。解决后便可以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实现巨大产值。
在理论上,鳜鱼是肉食性的,虾、蟹、鳜套养是行不通的,但是汉川渔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这种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很好,一亩纯收入有四五千元,而单养鳜鱼一亩纯收入只有2500块钱左右,收入提高了近一倍。“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顺星说,他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60年代村里的一头牛生病了,村民去农学院请教授来治疗,但是走进课堂,发现教授在讲牛尾巴的功能,“可以驱赶苍蝇,天热了扇扇风。”教授在讲台上慢吞吞的讲着,农民急匆匆的请教授去为牛治病,教授说:“我不治病,我只讲牛尾巴的功能。”在场的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啊。”小组成员刘佳睿感叹说。
小组成员还参观了位于汉川占地11万亩的精养鱼池、朱湖农场菱角湖生态渔业、全省唯一一家位于孝南区占地两百亩的小龙虾工厂化繁育基地,孝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等渔业单位。孝感水产局副局长方顺星希望小组成员努力学习水产科学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原来养鱼也可以现代化,我很自豪我是农业大学毕业的。”参观完后刘俸君感慨。
作者:未兴文
中国水产门户网来稿刊登,属独家报道,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