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强在水里查看泥鳅长势。
邓强3年前放弃月薪上万的行当搞养殖,一度损失百万
三年前,医生邓强在选择停医从农那一刻,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嘲笑,在经历了失败、痛哭、坚持后,他引进了先进的稻鳅共生立体养殖方式,每亩稻田比传统种植多收入3000元。
如今,邓强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让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在旱涝保收的情况下,还有分红。富了自己,也富了村民。
执业医师养泥鳅两度受挫
家住陈食街道陈清桥村的邓强,原是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医治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有一手,月薪上万,日子过得让人羡慕。
就在大家羡慕目光中,邓强却决定转行养泥鳅。“他养泥鳅,最多3年就会做死。”一些村民当面断言。
2010年,邓强在陈清桥村承包30亩稻田,改为鱼塘投入泥鳅苗。第一年,由于技术问题,泥鳅还没长到一寸就全部死掉,亏了20万元。
第二年,邓强得到区农委水产站的技术帮助,将规模扩展到200亩,泥鳅也长势喜人。眼见要丰收了,去年7月22日凌晨3点,一场大雨,水塘里涨大水,一尾尾泥鳅随着洪水游出了池塘。这一遭遇,邓强损失了100多万。
巨大的损失让邓强夫妻俩抱头痛哭。悲痛过后,邓强再度收拾心情,投入泥鳅养殖事业。
稻鳅共生养出绿色泥鳅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陈清桥村邓强的泥鳅养殖地,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大大小小的池塘,而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每块稻田都空出了宽约1米的空地,空地里蓄满了水。
邓强带着众人来到一块稻田边,卷起裤腿,熟练地下到水田拉起网,一尾尾泥鳅就在网里翻腾。
原来,今年初,邓强采用了新型养殖方式—稻鳅共生,在稻田里边种稻谷边养泥鳅。水田在广种稻谷的同时,留出宽约1米,深约60厘米的沟渠蓄水,泥鳅就放养在沟渠里。泥鳅可在稻田里自由游动,吃稻谷上的寄生虫等浮游生物;吃掉虫后,泥鳅又排出粪便为稻谷提供肥料,如此循环共生。
“稻鳅共生养出来的产品,都比较绿色环保。”水产站站长宋德富说,稻鳅共生的田对肥料、农药需求小,实在要用,都必须定质定量,选择高效低毒产品,否则泥鳅就会死亡。
稻鳅共生一亩多赚3000元
稻鳅共生对稻田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田里有水,土质含壤土,这在陈清桥村很常见的,邓强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有了基本条件。
在邓强保证入股者能得到和原产量相当的稻谷作为补偿,还能按股份分红后,周边200多户农民被吸引进来入了股,成立了泥鳅养殖股份合作社。
“今年合作社稻鳅共生地有1000亩地,可多赚30万呢。”邓强算了笔账,一亩稻田单纯种稻预计能产1200斤,采用稻鳅共生方式留出一定的空隙后,能产1000斤。但留出的空地能养出120斤泥鳅。按市价稻谷1.2元/斤,泥鳅25元/斤算,稻鳅共生的一亩地能比纯种稻谷多赚3000多元。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邓强说,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合作社能多赚点钱,村民们能多分点红,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村民也富起来。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