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因为要保护白马湖的生态环境,江苏淮安市最近3年内两次发起退围还湖的行动,但始自于2012年底的最近一次退围还湖引起了一些争议。由于规划的3万亩养殖水面被渔民擅自突破,加上当地政府计划将白马湖综合开发,打造成为苏北“西湖”的需要,此次退围还湖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渔民安置工作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三年两次退围还湖
白马湖是江苏省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淮安市备用水源地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湖泊。湖区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分属淮安市洪泽县、金湖县、淮安区和扬州市宝应县。其中洪泽县的湖区主要分布在岔河镇,水面达3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末,贺在金随家人迁到这里后就过上了以白马湖为家的水上生活,成为当地专业渔民,如今他已年近七旬。
据了解,从1980年代末起,当仅靠捕鱼难再维持生计时,渔民们开始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发展水面养殖。从那时算起,贺在金养鱼已有20多年。淮安市农委水资源处处长张天虎介绍,由于湖区无序开发,以致于整个白马湖湖区都被塞满了,“14万亩水面只剩下1万多亩是空的”。淮安市环保局也认为,过度利用的后果,造成湖区水体自净能力削弱,水生态环境恶化也让湖泊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在此背景下,2010年7月1日,由淮安市农委牵头、市县乡三级共同参与启动了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作。淮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实施白马湖(淮安)退围(圩)还湖工作的意见》。按此意见,淮安市对湖区做出五大功能区规划,其一即是用于安置专业渔民生产的生态健康养殖区,主要发展生态网围(网箱)养殖,实行小区式管理,“拉框成方、立桩成行、挂网成线、泊船成景”。
据白马湖村多位渔民反映,因为每个家庭人口享有10亩水面的安置,他们对这一次退围(圩)还湖选择支持配合。岔河镇原有专业渔民267户、非专业渔民415户,退围(圩)还湖总面积4.5万亩;至2011年底,这项工作进展尚属顺利,签订补偿协议的户数超过98%。
按照安置政策,贺在金一家5口,在以500元/亩共计缴纳2.5万元水面承包费后获得了50亩水面,他另从别人手上承包20亩。他说,随着工业污染得到治理,白马湖的水质近年逐渐好转,养殖效益也较为可观。同是专业渔民的胡兆兵,重新围养后的规模是140亩,包括他家正常安置的30亩和转包而来的110亩。据胡兆兵称,2012年他养鱼净得50多万元。
但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次退围还湖转眼又至。2012年11月28日,淮安市政府发出淮政发【2012】199号文,即《关于加强淮安市白马湖规划控制区管理的通告》。通告称,除经许可保留的养殖水面养殖设施外,湖内所有养殖设施必须在当年内全部拆除,逾期未拆的,由辖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依法组织拆除。
记者注意到,上述通告中提及加强白马湖规划控制区管理的目的包括“确保国家南水北调、淮安市第二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洪泽县及岔河镇相关部门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再强调这两点作为退围还湖的理由。张天虎则向记者表示,白马湖当前水质达到二类水标准,符合作为南水北调过水湖泊和淮安市第二饮用水源地对水质的要求。
进入今年以来,“退围风暴”迫在眉睫。2月24日,洪泽县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渔民通告,白马湖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围养设施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拆除,严禁新设围网,新投放水产苗种以及饲料等生产资料。4月3日,部分渔民收到岔河镇政府拆除围网通知书,限期一周内拆除,否则“本政府将依法组织有关部门强行拆除,其损失、后果自负”。最让渔民们坐立不安的是,5月6日,岔河镇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程指挥部发出了拆除白马湖区电力线路的通知。“只要电一停,阴雨天就会氧气不足,鱼马上就会死。”一位渔民说。
保护环境因噎废食?
保护白马湖生态环境与保持一定规模的水面养殖是否矛盾?对此,张天虎明确表示,一个湖泊有适当比例的养殖是好事情。事实上,淮安市3年前提出的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作意见中就曾明确提出,生态健康养殖区“总面积控制在3万亩内”。张天虎认为,如此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去年底,淮安市环保局在一份有关推进白马湖生态保护与开发工作建设的材料中透露,按照《江苏省白马湖保护规划》中“养殖面积不超出正常蓄水面积的20%”的要求,近期将白马湖渔业围网养殖面积控制在3万亩以内。该局还提出适度发展湖区生态健康养殖,实现“以渔养水”。
既如此,淮安市有关部门为什么还要再下决心退围还湖呢?按照张天虎的说法,尽管维持3万亩的养殖水面是适宜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规模难以控制,“村集体想多留一点,掺杂进一些不该安置的人,专业渔民也想多圈一点,把公共水道都占了”,以致于第一次退围还湖安置后测量的养殖水面近2.8万亩,等到大约3个月后再测就增加了4000亩。不过,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业渔民均否认存在多圈多占水面的行为。
据了解,今年5月14日,淮安市农委周姓副主任来到岔河镇政府召集群众见面会。据参会渔民贺在宝称,周副主任当场指责渔民不老实,擅自突破安置水面,这才惹得领导生气,做出全部退出湖区的决定。贺在宝说,如果是这个原因,就应该查清谁在擅自扩大水面,而不是因噎废食,“凭什么别人生病却而让我们吃药?”
在渔民们看来,清退多占水面要比再次动员退网还湖简单易行。对此,张天虎回应称,只有6个人的白马湖渔政部门管不过来。于是,终结问题的方法就演变成了一个不留。
在地方政府的退网决心之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渔民安置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核心是居住和生计安排。按照官方说法,对于前者,第一步先建避风港作为过渡,将住家船集中起来,最终目标是建设新农村综合体,让渔民上岸定居,“大概5年内能实现”;相比之下,渔民们关心最多的并非上岸而是生计保障。贺在宝说,四五十岁的渔民早已习惯在水上生活,与社会的关联度较少,生活转型不容易,“就像一条鱼蹦到岸上,游不起来很快就干死了”。49岁的渔民谢志洪也称,渔民的文化水平低,缺少一技之长,即便是做泥瓦匠,肩膀受不了重,水泥砂浆都和不好。
“现在矛盾的集中点在于渔民眼前利益与长远规划之间的落差。”张天虎表示,在生活安置方面,一方面由当地政府出资将退围后的专业渔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保体系,男满60岁女满55岁后即可享受养老金;另一方面,环湖大道交付后可安排部分渔民从事绿化和道路养护工作,渔政部门将来组建的捕捞队也可安置一部分。再远一点说,如果湖区旅游开发做起来,依靠景区做餐饮等服务能再分流一部分。但在渔民们看来,养老金每月只有区区几百块钱,其他岸上工作安排的收入也不会很高。
记者注意到,围绕白马湖做足水文章已经上升为淮安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当地计划将白马湖打造成为苏北“西湖”,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湖泊型湿地生态旅游经济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而老贺们的心思是,作为这个时代最后的渔民,希望当地政府充分考虑渔民群体的特殊性,在对湖区的开发和保护中给予他们适当的生存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