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学生在滩涂进行调查。
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调查鱼病现状。
学生才读到二年级,就有企业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来“抢人”。人家不说“我要多少人”,而是问“你有多少人可以给我”,学校为避免就业面单一,只好限制企业招人的数量。
不仅就业率达到100%,而且毕业两年后年薪10万以上不成问题。但这样的热门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却因为太“土气”,几乎每年都完不成招生计划。
中学时成绩好很多的同学,都说要跟他“混”
咖啡厅、休闲吧、鞋店,看起来不搭界的三个“行当”,老板是同一个人——23岁的范淑桦。她是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她说是因为自己“有点浪漫情调”,不然早就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大型企业“抢走”了。
“我们这届毕业的51个人,都不愁找工作。”范淑桦说,他们的专业方向是水产养殖技术员,算是“稀缺品种”,还没毕业就被正大、海大等大企业预定了。不过很多同学的想法是:抓住机会创业当老板。
范淑桦的大学同学陈智宏,高考成绩不理想,上了海洋学院。毕业后他回到漳浦老家发展,现在已是专门养殖销售青斑、红斑等高端水产的老板,跨入“富豪”一族,今年扩大养殖规模,向更高平台发展。
陈智宏说,当时选择水产养殖专业,主要是受老家大环境影响。老一辈是在海里摸爬滚打积累的养殖经验,不仅辛苦而且周期长,收益也不高。而科班出身的他,对水产养殖了解更全面,加上毕业后这两年的实践,学得比前辈更快,收获也更丰厚。
他说,大学同学中创业当老板的不少,跑业务、当技术员的也不错,年薪十多万元一点也不稀奇,而且工作压力不大。“水产水产专产老板,养殖养殖宝马奔驰”,这两句当年流行的玩笑话,已成了现实。而高中成绩比他好,考上普通大学的中学同学,现在基本都领着3000元左右的工资,每次聚会都说要跟他“混”。
拼不过“洋专业”,招生季成“黑色九月”
“红色六月、黑色九月,说的就是我们这个专业。”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李碧金老师说,年年夏季都要经历“冰火两重天”。
每年毕业季,别的专业忙着推销毕业生,四处联系企业来挑学生,而水产养殖、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加工这三个专业的老师却稳坐办公室,对来要人的企业“挑三捡四”,不够优秀的企业想招人都招不到。企业为了“抢”到毕业生,往往开出很高的薪酬,老师们还会提醒“别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而在招生季节,这个专业就“灰头土脸”,几乎年年都招不满。
“招生时不被看好,主要是因为在很多家长和学生观念中,这三个专业都涉农、涉工,和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英语、国际贸易等‘洋气’专业相比,显得很土,以为毕业后就是养鱼养虾,辛苦又没前途。”李老师说,事实上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指导工作的专业技术员,很多人不仅底薪高,还有技术参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水产育苗场至少有12000家,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很大,但省内高职院校中只有两家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每年毕业生仅100多人,严重供不应求。
小调查
“土专业”对口就业率八成以上,“洋专业”仅五成
海洋学院今年6月的就业率统计表显示,水产养殖、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加工等涉农涉工的“土专业”就业率最高,其中对口率分别为83.05%、80.39%和84.93%,在全校26个专业中名列前茅,仅次于旅游管理。而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洋气”专业,虽然就业率不算低,但对口率只有50%左右。
“我们现在不仅毕业生被抢光了,大二的学生也被预订一空了。”海洋学院机电系党总支书记李小平说,很多人以为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就是修冰箱和空调的,其实就业领域非常广,像大酒店、大型冷库等都需要专业人才,目前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在我省甚至全国都属凤毛麟角,这个专业被评为我省的特色专业,企业来招人不是说“我们要招多少人”,而是问“你们能给我们多少人”。
校方称,为了避免毕业生就业面太单一,只能限制企业的招纳人数。日常教学中,校方很重视校企合作,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企业需求,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有些企业为了争抢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最多的一个专业设了6个奖学金,早早就给学生留下“品牌效应”的好印象。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