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中华乌鳖是中华鳖品系之一,原产于太湖流域,为浙江省特有地方品种。乌鳖规模化人工养殖时间不长,但近期开始逐渐受到广大养殖户的关注,尤其在江浙一带,养殖乌鳖的热潮正在兴起之中。
乌鳖的典型特征是腹部乌黑,富含黑色素。它体表颜色呈黑色,背部有深黑色斑纹,从吻端到四肢脚爪及鳖尾的腹部全为黑色。乌鳖富含的黑色素具有稳定的自由基,能吸收可见光和紫外光的辐射,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等功效。
养殖简单 对池塘要求不高
“清溪乌鳖在审定以前,国内并没有乌鳖的规模化养殖,2008年审定后开始在我公司进行了规模养殖,农业部2011年批复了我公司国家级清溪乌鳖良种场的建设计划,今年年底验收后可向外推广养殖。”据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的王根连介绍,因为商品乌鳖的养殖户收益明显高于其它鳖,同时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已经开始受到养殖者的重视。
野生乌鳖主要摄食小鱼、虾等水生小动物。据了解,乌鳖种群内除清溪乌鳖外还有马来西亚乌鳖等其它品系,根据各自的生长特性设施条件也不一样。清溪乌鳖主要是采用鳖稻共生模式自然生长,一般池塘面积在20亩左右,鳖稻共生特点是水稻种在鳖池里,甲鱼养在稻田里,实现二者的有机互补。其做法是在池塘两侧沿塘埂挖低蓄水养鳖,水深0.6米,整个水域占池塘总面积的8%-10%,其余部份种植水稻,鳖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稻丛里,迎合了甲鱼这类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其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提高。
水稻生长全程不施肥不用药。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是:一、鳖稻同时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二、鳖稻共生,利用鳖来吃虫驱虫、利用鳖粪便做肥料,不施肥不打药,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农药化肥的使用,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鳖稻共生,为鳖提供了广阔的可以不受惊扰的原生态栖息场所,而且食物链更丰富,可以获取更多的原生态野生杂食,鳖的生长更健康,营养更丰富。
“养殖乌鳖没什么特别之处,符合物候条件多可以,只要养殖淡水鱼设施条件多可以养殖。”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农业服务中心工程师邵永刚告诉《农财宝典》记者,小到庭院、大到几十亩到几百亩,都可以养殖乌鳖,池塘规格最好10-15亩一只池,池塘长方形东西向为好,建有防逃设施,水深0.8-1.2m。
养殖利润高 前景看好
乌鳖种鳖在5月底开始产卵,稚鳖出壳后需要人工精心喂养50天左右达20-40克,当年最好不让它越冬,进行温室管理。到来年5月份室外温度达20度以上就可以放养到大池,这样可以缩短养殖周期。
乌鳖的投苗从每年5月份开始,一直到7月底,投苗前要用食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泡消毒,一般养殖3年到500克左右,可上市销售。因其性格凶猛好斗,投苗密度不可太高,一般为1平方/只;同时注意饵料搭配,除配合饲料外还要适时投放鱼、螺等动物性饵料。
邵永刚介绍,一般5斤小鱼虾或2斤饲料能养出1斤乌鳖,2斤以上达到上市规格。“去年5-10克的乌鳖苗价约35-50元,商品乌鳖市场售价超过200元 /斤,据悉有些地方每斤售价高达280-300元,养殖利润可观。”由于苗种较少,乌鳖养殖规模目前还不大。乌鳖将是今后特种名优水产品市场的一个新亮点。
乌鳖的病害与其它鳖一样,一般会得皮肤病、寄生虫病二类,只要按照进行药物预防会有良好效果。乌鳖一般不进行冬棚养殖,养殖周期为2-3年。为了保证品质,一般不采用人工饲料而是用新鲜小鱼虾进行喂养。较高放养密度为2-3只/m2,但乌鳖天性凶猛好动,高的放养密度易咬伤,受伤感染,加上池水恶化,乌鳖易得穿孔病死亡。每隔一至两年必须要进行一次清塘,对池水和底质消毒改良,更换新的泥沙。也可以采用鱼鳖混养的方式与鲢、鳙、罗非鱼等进行混养。不能放养有钻泥习性的鲤、鲫鱼类与其混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