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新洲大埠至团风罗沟桥的长江江面上,跟随新洲大埠的渔民叶洪全、李木生、叶洪旺等6位渔民一起,张网捕捞细如头发丝大小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种苗。
记者看到,6条小扁舟所用的捕捞网并非常用的渔网,而是类似蚊帐布的小罾(音zeng)网。新洲大埠到罗沟桥江面,是长江从武汉进入黄冈后的一处拐弯处,这里水势较缓,港湾平静,适合捕捞刚刚孵化出来的“小江花”(细小鱼苗)。每起一罾,大约能捞到4-600左右的小鱼苗,然后集中放到浮在江上的小袋中。从5月31日到昨天3天里,他们已经捞起几百万尾小“江花”。叶洪旺告诉记者,6家渔民,要持续捕捞到本月底,才能完成1亿尾的任务,而每户渔民可以挣到4-5000元的收入。
新洲区渔政站曾记清站长对记者说,长江全线目前处于休渔期,任何人都不能在江面捞鱼、钓鱼,唯独新洲大埠的叶洪全等6户渔民,持有农业部的特许捕捞证才能下江捕捞作业。而且,他们只能捕捞小“江花”,不能捞起其他的大鱼。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每四年必须换种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的叶少文博士和石首原种场的技术员张志坚对记者说,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市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鱼种,吃火锅、做滑鱼用的草鱼、青鱼、剁椒鱼头用的鳙鱼(胖头鱼),到了冬至节后,这四种家鱼中青鱼、草鱼,又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市民腌制的主要鱼种。不仅本省市,外地的北方省市需要量也特别大。可是,这些家鱼的种苗每四年必须更换一次。如果不及时更换种群,将会导致养殖的鱼苗鱼型不美观,而且生长缓慢,不利于渔民增收,更不能满足市场的所需。
更换鱼种,四大家鱼的种苗从哪儿来?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北省市,种鱼的来源目前只有依靠在长江上捕捞。
张志坚介绍说,每年的这个季节,四大家鱼的成鱼,在宜昌上游的南津关水域产卵后,鱼卵随江水漂流约800公里后,到达新洲大埠的江面,就孵化成了状似手表时针大小的“江花”,而长江在这个江段正好水势缓慢,最适合捕捞。所以每年捕捞“江花”,就选在大埠到罗沟桥的20多公里的江湾上。
捕捞“江花”是个细活
只能在这个季节捕捞
记者踏上渔民叶洪旺的扁舟,他收起存放在江面的“江花”袋子,让记者仔细辨认袋子中的小“江花”,随便舀了一碗水,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江花”,看着就像头发丝,在水中游动。
他说,这一碗水中至少有400尾江花。6户渔民,每天早上下江,忙到天黑后收网,只能弄到百多万尾鱼苗。这个营生很辛苦,比平常打大鱼辛苦得多,但回报比打大鱼少得多,村里年青人不愿意干,只有中年渔民才下江干活。忙乎一个月,只能挣到5000元左右的收入,但国家的原种场改良鱼种又少不得这些江花,所以苦和累也是没办法的事。
渔民叶洪全告诉记者,捕捞“江花”是个细活,也是个技术活,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细密的小罾网。到江上作业时,比不得拉大网,罾网很浅,一般下在距离岸边很近的江水中,在长江的中间是捞不到江花的。起网时动作要轻,不然小“江花”都会随水跑掉。
6户渔民一天几乎要完成100多万到200万尾“江花”的捕捞任务,因为过了这个捕捞季节,小“江花”都随江水漂流到下游的江西、安徽和江苏,我们就无法捕捞了。
捕捞“江花”,正是炎热季节,人受累不说,赚钱也不是主要的,倒有点尽义务的味道。说到这里,叶洪全笑了。
6个渔民的辛勤劳动
连着政府的民生工程
石首原种场的技术员张志坚说:“每年从长江新洲段捞起的小“江花”,大约有1亿尾,全部被我们场收购,原种场与新洲渔民的这种合作,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石首原种场,与监利原种场,都是设在湖北的国家级鱼类原种场,两个原种场每年人工孵化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满足全省和我国长江以北很多省市的鱼苗放养所需。新洲区渔民捞起的“江花”,被集中运到石首原种场放养后,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筛选”,因为捞起的江花实在太小,中间掺杂着很多别的鱼种,渔民和技术人员凭肉眼都无法辨别,到了“筛选”的时候,才逐步剔除四大家鱼外的野鱼苗。然后,等这些江花长大到繁殖期,才进行人工繁殖阶段,4年之后,又淘汰掉老的鱼种。
每年的这个时候,张志坚就会代表原种场到新洲大埠的江边驻扎一个月,同渔民一起在江面上捞“江花”。这个时候,他的工作除了被太阳晒破皮、每天累得伸不直腰,再也没有别的。可是,他和6家渔民的辛勤劳动,连着千百万消费者丰盛的餐桌,连着政府的民生工程。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