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尽管外表可爱、性情温驯,但身藏几亿年“密码”的中华鲟,却被一些人看作无底“黑洞”,被债主称作“白送都不要”。因为他们担心,无论多雄厚的财力都会被“吸走”。人工、场地、水电、饲料、就医,甚至连放流,在债主们眼里,都是拖垮厦门中华鲟繁育基地的负担所在。(6月1日《海峡导报》)
身藏几亿年“密码”的中华鲟,在商业社会注定难以找到密码。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养殖模式,将商业养殖与国家政策扶持有效结合起来,那么民资参与珍稀动物养殖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其市场化的路径就会被阻断,以中华鲟为代表的珍稀动物保护就难言有乐观的前景。
中华鲟养殖需要更大的公共政策善意。中华鲟养殖应有“中华责任”。必须意识到,中华鲟的养殖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其公共属性和公益责任当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