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水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效果图
来自浙江的客商杨哲在装货
来自威海的于女士在查看货品
来自西安的杨先生装好选购的水产品后准备返乡
这条30多斤重的石斑鱼在龙海水产城还算不上最大的
诸城没有渔港,却有着长江以北乃至全国最大的“旱地码头”水产品市场;诸城不靠海,但这里海鲜的味道最鲜最浓。诸城被称为“龙城”,国内市场上有的海产品,这里应有尽有,甚至世界各地的“虾兵蟹将”也在这里云集。这个闻名全国的“旱地码头”就是位于诸城市繁荣路西首的龙海水产城。5月2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库容量10万吨的龙海水产城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一座百万吨级的冷库已开建,建成后,将成为江北最大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旱地码头”车来车往,工人装货卸货忙
位于诸城市繁荣路西首的龙海水产城是闻名全国的“旱地码头”,说是码头,其实就是一座大型冷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
5月29日上午7时许,细雨蒙蒙,水产城内一片繁忙景象。不断进出的大中型集装箱货车,满载着各类水产品。进出车辆不仅有省内各地的,还有福建、广州、内蒙古等地的。
今年50多岁的刘金福是鱼市的管理者,被大伙笑称为“刘市长”。细雨中,他带着一班人指挥车辆依次停靠在各个分“码头”(冷库)装货、卸货。刘金福告诉记者,每天凌晨5时这里就开始忙碌了,来自各地的进货车辆最多的时候有二三百辆,上午10时许渐渐清闲。当天早上,仅潍坊市区来此进货的车辆就达30多辆。
据介绍,龙海水产城建于1999年3月,由山东杨春集团投资兴建。2001年被评为“全国百强水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与国内沿海渔港码头建立了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汇集了我国海岸线所有渔港的海产品及俄罗斯、挪威、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进口的海产品,水产品种类达200多个。目前,市场经营业户300余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市场年交易额达50亿元,年创利税4000多万元。
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冷库存储量10万吨的龙海水产城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新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已获得省政府批准,计划兴建百万吨级冷库,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12月三期全部建成。届时,这里将成为江北最大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利税15亿元。
第一次贩鱼挣了83元钱,一直干到今天
诸城人有着勤劳不怕吃苦的传统,更因为智慧和善抓机遇,日子越过越好。相传从清朝中期,诸城人就开始去相距百余里路的日照港、胶南港,用扁担挑鱼回当地贩卖,那时候这些人被称之为“鱼贩子”。鱼贩们挑一趟鱼一般要两天一夜,虽然历尽艰辛但回报还算丰厚。上世纪三十年代,挑鱼的工具换成了木轮车,再后来换成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今年56岁的魏汉东是水产城的一位老板,说起闯海的经历,操着一口浓重诸城话的魏汉东便打开了话匣子。
1982年的清明节,当时20多岁的魏汉东毅然辞去了乡供销社的工作。他把家里积攒了好几年的2000元钱缝在衣服的夹层里,然后买上一张全国地图,便坐上了一辆去往日照的长途客车。魏汉东此行要做的事情就是贩鱼,但在这之前他只是听别人说起去日照贩鱼回来卖能挣钱。经多方打听,魏汉东终于顺利地找到了日照港。当时正好有渔船靠岸,船舱里都是“黄箭鱼”,三毛二一斤。魏汉东没有犹豫,一下子要了2708斤,并花了40元钱雇了一辆当地的拖拉机连夜运到诸城。“那时候还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我们一般就是到扶淇河岸上摆摊。那次除去费用,我挣了83元钱,相当于我在供销社两个月的工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贩鱼生涯,一直到今天。”魏汉东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年的收入已达到了几百万元。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