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福建石狮市鸿山镇的东埔村,因“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而得名。这里的村民们,自古以渔业为生,千年的渔业生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渔业文化。
为了使古老的渔业文化代代相传,一群头戴斗笠、身穿帆布衣、围着蓑衣裙、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渔民们,搬出了家里尘封多年的传统捕鱼工具,近日在东埔村的海滩边演绎了30年前的渔业生产过程,重拾“渔舟唱晚”。
“结草绳”是这群老渔民首先展示的渔业生产技艺。只见老渔民先用砍刀将晒干的竹子劈成一条条2厘米宽的长竹条,他们一边忙活,还一边娓娓道来结绳的整个过程:“这样的长竹条要取十条左右,捆在一起,然后再绕上稻草,缠绕好的草绳还要拿出三股接着绕成更结实的草绳,这样绑在渔网上才会够结实。”
整个结绳的过程辛苦,也考验渔民的协作精神,也就是最后三股草绳的缠绕,至少需要八名渔民一起来完成。其中,六人分两组分别站在两个距离50米的绞绳架边,先将三股直径两三厘米的草绳上面两股、下面一股固定在两个绞绳架之间,等草绳在手绞轮上绑结实后,大家便开始齐声吆喝起渔歌号子,一边顺时针、一边逆时针转动起手绞轮。
为了让结绳整齐且均匀,剩下的两人则要慢慢地将固定三股绳子的木羊头从一端的绞绳架移动到另一端。过后,三股草绳很快便被拧成了一股。
“好多年没折腾过这些东西了。”听说有老渔民在海滩边演绎渔业生产,72岁的老邱赶到了现场。看着渔网、船桨等渔具,跃跃欲试的他讲起了几十年来的讨海生涯。20几岁就跟船出海,老邱什么活都干过,也遇到过不少危险。
“有一次,船被海浪整个掀翻了,我被困在船舱,在海水里泡了好久才被经过的渔船救上了船。”幸运获救的老邱,并没有因此而畏惧出海。
被海水浸泡过的蓑衣重达20斤,冬天光着胳膊、穿着短袖帆布衣出海,好几个月的海上漂泊……这些记忆对于像老邱一样的老渔民而言,是“甘苦”而珍贵的。
“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已经很难接触到这些东西了,我就是要把这些都拍下来,不仅要给村子里的年轻人看看,也要让所有来石狮旅游的人了解我们的渔业文化。”在现场忙碌拍照的邱国南自称是个业余摄影师,他准备将这些难得一见的古老捕鱼修网场景永远保留在胶片里,还想提供给海峡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面临失传的技艺。
“只是希望这些古老的渔业文化不要就此消失。”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邱国凹,指着远处停泊着的现代化机械渔船感慨万千。
不过30年时间,除了老一辈的渔民,许多人都已不知道稻草可以结绳,高高扬起渔网是为了抖掉缠绕其上的海星,蓑衣除了防雨还有防止渔民双脚被渔网刮伤的作用。
“结草绳、补渔网、修桅杆、洗渔网和竹筐,这些早已被现代机械取代的传统捕鱼技艺,应该代代相传下去。”石狮市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吴泽荣也赶来观看了老渔民的演示。他说,有机会一定要举办一些比赛,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几千年的渔业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