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我们没有地,日子过得还不如农民。”山东日照的老渔民孔祥家语带自嘲。他说,自己年轻时出海捕鱼,驾驶的是帆船,跑10来海里就能捕到鱼,一天可捕8000到1万斤鱼。现在近海没鱼了,渔民们要跑七八十海里,一天只捕到200多斤鱼。
近海无鱼,原因或是填海开发、沿海污染,或是过度捕捞,总之一个后果是将中国渔民往深海赶。而由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纷纷将经济海域扩大至200海里,能够自由捕捞的公海范围非常有限,且许多鱼群同样呈现枯竭现象,故涉险捕捞和越界盗猎屡见不鲜。面对荷枪实弹的外国海警,中国渔民还得有随时驾船开溜和躲避子弹的技巧。以往曾夸口的“种海”生计,在传统渔区逐渐丧失后变得难以为继。
渔村兴衰
“我从17岁下海,干到53岁不干了。”64岁的孔祥家说,“上了年纪的人,掌握不了船上的新式仪器了。”
孔祥家和他的老伴,如今住在日照市山海天区张家台村的一个小码头上。他回忆说:“大集体时全村10来条船,现在有200多条。本地人都不愿意下海了,船上的雇工都是从外面招的。生意好的船老大雇得起人,生意不好的自己就不干了。”
老孔有一子一女。女婿10几年前买了一条船,当着船老大。去年毛利挣上10几万,除掉费用,净利只有四五万元。“年轻人出去打工,也能赚这么多钱,还没有风险,所以本地的年轻人连船长也不愿意当了。”老孔说。
老孔不在船上干以后,领儿子搞过一段时间海货收购批发,码头上的小房子,以前是他们存放海货用的。前几年儿子结婚,老孔把村里的老宅腾给儿子住,把这间小屋收拾一下,老两口搬过来住了。
“我们能生活就不错了。”老孔说。儿子跟老孔贩了五六年海货,没挣到钱,开了3年多面包出租车,也不赚钱,现在外出打工了。去年秋天,63岁的老孔又去海上打短工,当了22天船员,赚了9000多元。他上的是小船,每天出海当天回来。秋天的鱼获量不大,但品种多,有螃蟹、八带鱼(章鱼)和其他杂鱼。
老孔家乡的船员工资,已经涨到每人每天400元左右。虽有政府燃油补贴,但扣除船员工资、渔船维修、加冰、加水、饮食及其他费用,大多数渔船保本经营或略有盈余;遇上渔业资源不景气的年份,大多数渔船亏损,不得不停港歇业。
比起“斜阳西去”的张家台村,名头响得多的海南琼海市潭门镇,由于专营珍稀鱼类和贝类,渔业仍旧兴旺。
潭门镇渔业人口超四成,500多条渔船中,四成专赴远海尤其是黄岩岛和南沙,都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潭门距南沙1000多海里,出海动辄上月,花费10多万元。由于男人常出海,镇上100多辆三轮车几乎全是女司机。去年6月三沙市在西沙永兴岛上揭牌,今年4月习近平从博鳌赶来潭门登船慰问渔民,都让渔民对政府提供海上医疗救助等保障有了憧憬。
5月16日南海中北部进入伏季休渔期后,少数海南渔民组队远赴南沙永暑礁一带作业,顺带宣示国家主权。像潭门渔民去南沙作业,能拿到政府3万元以上的专项补贴。也有渔民试验在西沙用深海网箱养殖名贵鱼,以打发这两个半月的休渔时间。
尽管在南沙要面对菲律宾和越南的蛮横执法,海南渔民还是争取到受国家保护的“种海”权利,这一点甚至令黄海边的同胞有点羡慕。
“中韩渔业协定谈判,我们一开始还占上手,一直拖着不签。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不是划不清吗?划不清就拖着,拖一年是一年,历史上它占我们便宜多少年了?先是
"倭寇侵海
",后来是韩国渔民侵海……”一位中国海洋学者说,“但最后我们还是签了。”
历经7年零6个月的马拉松式协商后,《中韩渔业协定》于2001年6月30日起正式生效。由于韩方依照协定逐年减少对中国渔船的准入配额,我国渔民铤而走险进入韩方区域捕捞的现象不断发生,韩方恶性执法事件也时有耳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