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采访时,郭文标指着家门口停着的一排排渔船感慨:“虽然说是5月1日进入休渔期,但这些渔船早在三四个月前就停在了这里,晚点的也在一个月前就提前进港了。东海的鱼实在太少,也太小了。”
东海历来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之一,我国著名的“四大渔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的产卵场主要集中在东海。但自2000年以后,由于水域污染不断加剧、渔业捕捞强度长期居高不下,主要传统水生生物资源开始衰退,甚至绝迹。
最先遭到毁灭的是野生大黄鱼。这种我国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因渔民大量使用敲罟的作业方式(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造成了灭绝性捕捞。而后现代化渔船继续演变出各种拖网、围网、张网、流刺网等渔具,海底鱼类几乎被“一网打尽”。
我们不是没有对策,1995年,农业部开始推行休渔期,在鱼类大量繁殖期间,禁止渔船捕鱼作业。这的确给了鱼类片刻休息的机会。迄今为止,伏季休渔的效果是其他渔业管理措施无法替代的。
但是随着生产能力过剩和现代化渔具的使用,休渔期已不能完全解决海洋资源日益衰竭的问题了。
我们可以不吃鱼翅,但不能不吃鱼。如何解决渔业的可持续性,如箭在弦上,无法逃避。
就像郭文标所说的延长休渔期是一种办法,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必须真正重视起这个问题,除完善休渔制度,让一些“三无”船只无法打“擦边球”外,还要严格渔业生产管理,执法部门更要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为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甚至可以建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区”,并在鱼类产卵洄游必经海域建立长期的“禁渔区”,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与生态平衡。另外,推进渔业生产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可以助推渔民加快海洋捕捞向生态养殖的转型,寻找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