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渔药经销渠道观察之一
“走鬼”塘头打游击 正规药店检查密
塘头开车销售药品的方式,被正规经销商定义为“走鬼”。虽然他们在技术上和正规店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经营上却有自己的考虑。据《农财宝典》记者了解,“走鬼”销售的产品以常见药品为主,并且选择和正规店同样厂家的产品,然后通过价格取得竞争优势。
“和GMP的情况一样,过了GMP的还不如不过的,过了还得应付飞行检查。”这是GSP政策执行一周年后,众多经销商最大的感受。
某经销商曾一度偏激地对《农财宝典》记者抱怨,有法规没人执行,黑店照样卖,黑医生没法管,正规药店的利益如何保障?
政策导向从来都是好的,但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却一次次地触碰店主们的信赖底线。“走鬼”通过在塘头游走牟利,业务员赚外快私下卖药,给本来就因为GSP背负成本上涨的正规门店,带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冲击。
“上个星期,我的店被抽查过一次,主管部门抽样三种药品,已经拿回去检测了。检查结果现在还不知道。”番禺某渔药经销商魏晨(化名)告诉《农财宝典》记者,过了GSP之后,对正规店的检查很严格,经常不定期抽查。虽然从行业规范来说,抽查是好事。但谁也无法给所有药品打保票,频繁的检查也给诸多正规店带来一定烦恼。
《农财宝典》宝典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相对GSP政策之前琳琅满目的渔药店货架,如今的药店货架显得冷清。很多药店的货架上只有3—5种药品,更多的产品摆在了仓库等一些隐蔽地方。按照GSP相关规定,正规渔药店摆放的药品不得少于3种,很多药店干脆就执行最低要求。老板们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遭受不必要的处罚。某位不愿具名的药店老板向《农财宝典》记者抱怨,产品质量本来应该属于厂家的问题,但是一旦出问题,却要药店承担责任,这种做法不公平。“我拿的货都是GMP正规厂家的正规产品,但谁也不能保证这批产品百分百没问题。”
水东某水产服务部负责人梁老板表示,现在自己店里已全部下架药品类产品,仅摆放十几个品种的非药品。而当客户需要购买时,则通过“灵活操作”的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梁老板表示,自去年开始相关部门不定期的上门检查增多,但这两年养殖成功率低下,呆账、坏账等都使很多人没心思去考虑如何通过GSP验收。
据华南地区某渔药厂负责人透露,目前渔药厂家生产的产品并非每批次都出具检测报告,但是GSP对此要求又很严格,因此就可能出现好几个批次的产品共用一个检测报告的做法。“我们拿到的货和检验报告经常对不上号,因此只能打时间差来应付检查。”广州某渔药店老板对此表示很无奈。他所说的“时间差”,是指GSP规定的同种商品只需出具头批检测报告的规定,只要第一批产品在销售完成后,就可以因此继续销售该产品。上述厂家也同时透露,基本上每个厂家都有一定比例的风险金,只要产品质量出问题,和经销商沟通确认过之后,会主动承担责任。
建档、入库记录以及不定期的抽查,无形中给众多GSP经销商带来更多麻烦,也增添了心理负担。除此之外,众多以各种名义逃避GSP政策的卖药形式,又让药店老板在销量上遭遇挫折。魏晨介绍,自己在这一行做了很多年,本来希望通过政策规范带动销路,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过GSP之后,成本明显增加,但是销量没有增加。”被诟病最多的,是一些并未通过GSP的店面转变销售模式,以及业务员卖药蚕食正规店销量。
据《农财宝典》记者了解,部分“黑店”(即未过GSP的门店)已经转变门店销售模式,通过塘头销售的方法维持经营,因为省却了GSP严格规定所衍生的相关成本,以及门店租金、人工等费用,其所销售的产品往往有明显价格优势。以阿维菌素(100ml/瓶)为例,《农财宝典》记者在广州某地了解到,正规药店售价基本在10元/瓶,但是养殖户通过塘头直接购买的直销产品,只要8元/瓶。“都是同样的产品,价格优势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某经销商告诉《农财宝典》记者,因为塘头销售模式大多在技术上不如门店实力强,养殖户也清楚这点,所以经常出现养殖户找到经销商诊断鱼病,然后拿着药方找“黑店”买药的情形。“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这里6成的销量被‘走鬼’占去了。”
塘头开车销售药品的方式,被正规经销商定义为“走鬼”。虽然他们在技术上和正规店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经营上却有自己的考虑。据《农财宝典》记者了解,“走鬼”销售的产品以常见药品为主,并且选择和正规店同样厂家的产品,然后通过价格取得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