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蛤蜊个头越来越小,在红岛,晒制蛤蜊干用的竟是东北蛤蜊。
大蛤蜊是五年龄的,小蛤蜊是两年龄的。
红岛渔民正在分捡蛤蜊。
青岛人爱吃蛤蜊。红岛蛤蜊因年产11万吨、味道鲜美,最受市民青睐。红岛蛤蜊节也办得如火如荼。然而“盛景”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短短十几年中养殖面积扩大了40倍,正宗本地苗种全部被南方苗种取代,岛城海水养殖专家培育本地苗种历时十年依然没有突破……红岛蛤蜊快速发展的背后,危机也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现象红岛蛤蜊不“鲜”了
市民李女士这两天花10元钱买了两斤蛤蜊,做了一道家常菜原汁蛤蜊。然而端上餐桌品尝时,全家人都觉得蛤蜊个头太小,鲜度不足。 “你买的是红岛蛤蜊?是不是外地蛤蜊冒充的? ”丈夫的埋怨让李女士憋了一肚子气。“你们能不能帮忙查查,到底红岛蛤蜊是啥味道? ”李女士拨打了本报热线电话,请记者帮忙释疑。昨日,记者带着李女士提供的蛤蜊皮来到红岛街道西大洋村。在村口,记者遇到一位60多岁的村民。当记者拿出蛤蜊皮请村民帮忙辨别时,他一眼就看出,“这是红岛蛤蜊,皮薄壳的颜色浅。 ”
记者又在村内遇到一位七旬村民赵大妈,她也确定地告诉记者,这就是红岛蛤蜊。 “现在的蛤蜊都是南方育苗撒到海里长的,两年才能长这么大,比30年前红岛原生蛤蜊长得慢多了。 ”赵大妈表示,跟其他地方的蛤蜊比起来,红岛蛤蜊味道还是挺鲜美的,但是跟红岛本地从前的自然生长品种相比,味道大不如以前。
原因养殖规模超“容”了
都是红岛蛤蜊,为何口感、个头会有这么明显的变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与生态容纳量实验室主任方建光告诉记者,近十几年红岛蛤蜊的养殖规模、养殖密度都有了飞速增长的变化:养殖面积从之前的不到2000亩到现在8万亩,养殖密度从每亩投放一百多粒到现在的三四百粒,这一变化直接导致蛤蜊养殖规模大大超出了正常的海区容纳量,饵料得不到满足,使得蛤蜊的身形“胖”不起来。 “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蛤蜊的口感和个头肯定会受到影响。 ”方建光称,以目前红岛蛤蜊的养殖密度来看,至少减掉1/3才能使蛤蜊的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是海洋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专家。她表示,关于蛤蜊养殖密度增多与海洋微生物增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除密度因素外,还要考虑海洋水温的高低变化、水质变化引起的有机物增减等因素,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科学数据指标来证实红岛蛤蜊生存环境变化了多少。不过,对于红岛蛤蜊为何鲜度降低、口味变化,她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是大田蔬菜和大棚蔬菜的区别,为何蔬菜种进大棚里味道就变淡很多?环境稍有改变,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口感。 ”
探访野生蛤蜊已“绝”了
记者采访中得知,在西大洋村遇到的赵大妈有两个儿子,前些年都投入到蛤蜊养殖大军中,“退回去五年,家家户户都养蛤蜊,咱啥也不懂就跟着往海里撒苗,两三年就赔了十几万元。 ”赵大妈说,现在全家人都已经不再碰蛤蜊养殖了,只有老伴还在帮别人晒蛤蜊肉。 “你看晒的蛤蜊肉这么肥大,都不是本地蛤蜊,本地蛤蜊个头太小不经晒。 ”
记者从红岛水产养殖协会了解到,目前红岛蛤蜊年总产量11万吨左右。而在10年前的2003年,年产量仅为4万吨。
比蛤蜊养殖面积膨胀更快的是苗种数量以及养殖成本。一位红岛海产品加工厂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红岛的蛤蜊养殖户中至少九成都是当地个体户。“养殖户一般都是签两三年的租用协议,他们交了租金,一心想着在短期内养出更多的蛤蜊来,至于怎么养,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
有近20年养殖经历的赵扬日向记者表示,养殖户近几年是一哄而上,滩涂的租赁费用连年走高。
蛤蜊苗种的海量增加,加上滩涂常年得不到“休息”,蛤蜊的正常生活环境被改变了。赵扬日介绍说,二十年前,红岛蛤蜊基本都是自然苗,但近几年苗种几乎都是从福建买来的。蛤蜊养殖数量连年暴涨,滩涂缺少休养,蛤蜊生存环境变得恶劣,野生蛤蜊已经基本绝迹。
到丁字湾寻找原苗
“吃黄澜蛤蛎一口,不吃肉鱼一顿”,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红岛大街小巷的这个顺口溜,说的就是红岛这片海域特别适合贝类养殖,黄澜在红岛西海岸,由于此地水质优良,不受污染,贝类在此生长期限短、繁殖多,个大肉肥,味道鲜美。前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来青访问时,都曾品尝过黄澜蛤蜊和海蛎子。不过如今的黄澜蛤已经大不如前。
方建光解释说,红岛滩一直有蛤蜊生长“天堂”之美誉,这是因为蛤蜊主要依靠吃微生物来生长,而微生物就大量地附着在海泥里。同时,蛤蜊的生长必须要透气,大量的沙砾空隙才能满足蛤蜊透气的要求,而红岛的滩涂就属于这种泥沙混合滩涂。最出名的黄澜蛤就是因宿流村的滩涂中贝壳较多,适合蛤蜊透气的空隙大而特别适宜蛤蜊生存。
红岛水产养殖协会负责人遗憾地告诉记者,早在十几年前,红岛曾尝试培育当地蛤蜊苗,但是,因为场地和环境受限,育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蛤蜊的苗种保护刻不容缓,在降低养殖密度的同时,需尽快着手研究如何恢复当地自然生长苗种。 ”
一个令方建光欣慰的消息是: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水养殖专家近期将“组团”到即墨和海阳交界处的丁字湾口,考察研究自然蛤蜊苗种培育项目。 “我们正在着手对红岛蛤蜊的自然苗种进行恢复性研究。 ”
方建光称,尽管福建莆田提供的菲律宾杂色蛤苗种与红岛原生自然苗种品种相同,但好比同是汉族人,南北方水土孕育的人种特性也会有所不同一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蛤蜊在红岛长大,和同样是在红岛出生长大的蛤蜊能一样吗?只有解决好自然苗种问题,红岛蛤蜊所面临的危机和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