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如今顺德人只能在博物馆中观摩桑基鱼塘,全民皆桑、南国丝都成为了历史
图为南国丝都博物馆复原的桑基鱼塘,背后是一座现代化的高架桥
时光倒流40年,谁曾想,顺德、南海这些工业基地,原先是珠三角最富饶的土地,波光粼粼的鱼塘边满眼是绿油油的桑树。
桑基鱼塘带来荣光 桑树饲养蚕宝、蚕宝结茧抽丝,粪便作为鱼饲……这种叫做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是珠三角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耕作模式。顺德民间有句流行语:“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种循环生产系统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环保金奖”。
顺德是桑基鱼塘的摇篮。在上世纪20年代桑基鱼塘的鼎盛时期,顺德有桑基鱼塘面积超过100万亩,90%的居民在从事桑鱼生产,可谓“全民皆桑”。
桑基鱼塘给顺德带来了巨大的荣光。养蚕而致丝盛,丝盛而兴一方之业。翻阅《顺德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在19世纪末,顺德已拥有机械缫丝工人6万多,产业工人为全国之最。另据记载,1929年,中国丝绸80%在广东生产,广东丝绸80%在顺德生产。
博物馆内的蚕结茧
蚕娘老去桑基衰败 近30年,市场经济在珠三角崛起,商品价值规律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继而摧毁了桑基鱼塘这种被认为产值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原先事蚕的“鱼工”、“蚕娘”渐渐老去、相继离世。
在顺德丝厂工作了近20年的吴英海见证了这一段兴衰。他说,历史上,顺德工业就是靠纺织业起步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丝绸业一直是顺德的支柱产业,后来,养蚕人越来越少,桑基鱼塘就如同被蚕食的桑叶,迅速消失,“现在30岁以下的顺德人都不太了解这个行业了”。2000年,顺德丝厂宣布倒闭。
“没人养蚕,种桑叶没用。养鱼利大,好多人都把鱼塘深挖,更多的人因为年岁大,鱼塘都荒废了。”在56岁的李金明的记忆中,年轻的时候曾看到父辈种桑养蚕的情景,等到他们这一辈,基本上已不再植桑,取而代之的是香蕉、甘蔗为主的果蔬,桑基鱼塘慢慢演变成果基鱼塘、蔗基鱼塘和菜基鱼塘。
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参观者介绍从养蚕到制作蚕丝成品的工艺
博物馆再现旧式生产 现如今,只见鱼塘不见桑果。
产值落后让产业复兴、桑鱼重现成为空想。但吴英海却对丝绸产业有执拗的情怀。2007年,由他投资的南国丝都博物馆成立,通过实物全景重现了丝绸产业的生产流程,其中,桑基鱼塘不可或缺。2012年,博物馆移至顺德大良新城区。
在这里,外景清晰地展现了鱼塘边的塘基上绿油油的桑树。馆内蚕宝宝慵懒地蚕食着桑叶,而后结茧化蝶;蚕茧抽丝,旧式的立缫机按下按钮,发出承载岁月的吱呀吱呀的声音,一根根的银丝便从圆鼓鼓的蚕茧中抽剥出来;此外,参观者还可以体验纺纱织布、绘制丝巾等工序。
成线后染色织布
蚕丝经繁复的处理后,制成“香云纱”
南国丝都博物馆创办者吴英海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