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文/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
危起伟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导。研究方向为大型濒危鱼类保护,并致力于鲟鱼类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美、日、德、捷克同行建有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科技部基础工作重点专项、公益性研究、国家支撑计划、农业及水利行业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学术兼职主要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组成员、世界鲟鱼保护学会理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CurrentZoology》杂志编委等。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一、鲟鱼的生物学简介
1、鲟鱼的生物学分类及现生种类
鲟鱼是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相对低等的鱼类,现生鲟鱼共有27个种和亚种。鲟鱼的生物学特性易杂交,鲟科之间的鱼类几乎都可互交。
2、自然种群的地理分布
鲟鱼在全球有三个密集分布区:欧洲东部;环绕北太平洋两岸;北美洲东海岸均分布于北半球。其中,中华鲟珠江种群和海湾鲟有越过北回归线分布,但繁殖仍在北回归线以北区域。
在三个密集分布区的基础上,Bemis(1997)将现生鲟鱼分为9个生物地理区:
(1)太平洋东岸;
(2)北美大湖地区等;
(3)大西洋西北部;
(4)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墨西哥湾;
(5)大西洋东北部;
(6)里海地区;
(7)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
(8)黑龙江,日本海等;
(9)长江,珠江。
3、生物学和生态学概述
鲟鱼的个体大:0.5m-7m,体重最大超过1000kg;繁殖周期长,寿命长:自然种群一般第一次性成熟在10年以上,寿命可达100年。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适宜生长水温10-24℃,适宜繁殖水温8-18℃。
鲟鱼染色体组型复杂:染色体数目多,微型染色体多认为有3个类型。易杂交:里海的俄罗斯鲟和闪光鲟,黑龙江的施氏鲟和鳇,人工养殖实践(如施氏鲟*鳇),杂交后代多可育。
鲟鱼多数种类具有洄游习性,依种类不同,可分为:
(1)溯河产卵洄游型(Anadromy):
生活史的主要阶段在海洋中度过,性成熟时上溯到淡水河流中产卵,繁殖后亲鱼再返回海洋,幼鱼也行降河洄游,进入河口咸淡水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鲟鱼的绝大多数种类属于这种生活史类型,包括的种类有欧洲鳇、美洲大西洋鲟、欧洲大西洋鲟、俄罗斯鲟、闪光鲟等15种。
(2)咸淡水双向迁徙型(Freshwateramphidromy):
在咸水和淡水间洄游,在咸水中生长,而生活史的某些时期进入淡水,进行非生殖性洄游,目前对这种洄游的机理尚不清楚。短吻鲟属于这种洄游类型,某些河口种类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3)河川洄游型(Potamodromy):
生长和繁殖均在淡水,生长在河流的较下游或湖泊中,性成熟时洄游到河流较上游河段产卵繁殖。铲鲟和拟铲鲟所有种、匙吻鲟、湖鲟、达氏鲟和施氏鲟属于这种类型。
二、世界鲟类资源及其濒危状况
目前世界鲟类野生种群全面处于受威胁状态,部分物种野生种群绝迹。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显示:在1996年,我国有12种+3个自然鲟鱼处于濒危状态(Endangered,EN),6种+3个自然种群处于极危状态(CriticalEndangered,CR),2个自然种群野外绝迹。在2010年,对欧洲和亚洲鲟类评估,增加了8种极危CR,包括中国的中华鲟、鳇和施氏鲟,故中国5种主要鲟类野生种群处于极危(CR)状态。
三、中国鲟鱼养殖概述
鲟鱼现生种类
中国鲟鱼养殖的发展历程,在1950年-1972年只有一些零星的生态学分类上的记录和描述,1972-1991主要是做增殖放流的工作,1991年后慢慢开始商业化的养殖,其后规模不断扩大。自2000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鲟鱼养殖生产国。鲟类养殖苗种供应也不再依赖野生或进口。
目前中国鲟鱼主要养殖品种有西伯利亚鲟、匙吻鲟、小体鲟、施氏鲟、俄罗斯鲟、鲟鳇(大)杂交、鳇、中华鲟等。养殖产量3-4万余吨/年,超过世界鲟鱼年养殖产量的80%,或等于历史上世界鲟鱼年最高捕捞量。
目前中国鲟鱼养殖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四川、北京、湖北、山东、湖南和广东等地。鲟鱼为亚冷水性鱼类,生长适宜温度为15-26,广东和福建尽管冬季的水温较为适宜,但是一般地表水水温超过26长达3-5个月因此该地区并非鲟鱼的最适宜养殖区域。
四、我国养殖鲟鱼利用与贸易情况
世界鲟鱼资源变化趋势(1950-2006)
全球和中国鲟鱼养殖量(1988-2006)
我国各省份鲟鱼养殖比例
目前鲟鱼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鱼肉和鱼子酱两部分。鱼肉有活体、冷冻及少量方便食品。活体一般在酒楼销售,以规格1kg左右的为主;冷冻则多销往我国东北地区,规格以10kg-50kg居多。
由于鲟鱼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并非传统食品,养殖产量的迅猛增长不能被市场迅速接受,因此价格急速下滑,上市产量由1998年的约100吨,至2001-2002年上升到约5000吨,而价格由约400元/千克下滑至约40元/千克,即5年中,产量增长了50倍,价格下滑了10倍。
我国鲟鱼子酱产量可稳定在300t左右。据报道的世界鲟鱼捕捞产量为15,000-30,000t/year(1960-1992),合算鲟鱼子酱约1000-2000t,目前缺口大(>900t)。鱼子酱的传统消费市场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如中东、中国或许是鲟鱼子酱的潜在消费大国。
但也有悲观估计,鲟鱼子酱的价格已经开始下滑,许多商家选择内销(3000元/kg),不确定因数多,如面临国外的竞争、技术壁垒以及国内价格战等,如果缺乏引导和有效管理,中国养殖鲟鱼子酱产业将很快崩溃。
因此,养殖鲟鱼多元化利用是产业出路。
由于鲟鱼具有多种可利用价值,因此,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应当跳出水产养殖的圈子,发展鲟鱼产业。目前看来,鲟鱼的利用价值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食品(包括活鱼):是目前的主要消费方式,其市场容量近年在千吨左右,是鲟鱼利用的极少部分。
冰鲜、冷冻加工:由于鲟鱼无肌间刺,肉质细嫩鲜美,较为适合儿童和西方人食用,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估计近年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在1万吨以上。
熏烤:是欧美的传统食品,因俄罗斯鲟鱼自然资源的枯竭,市场看好。
熟食(功能食品):国内有企业已经开发出了可降低威胁人类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鲟鱼功能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2、制革:养殖到足够大个体的鲟鱼,其皮制作的鲟鱼皮革,具有坚韧、高强度和美观等特点,将优于鳄鱼皮,市场前景看好。
3、药用和保健品:实验证实,鲟鱼的软骨不亚于鲨鱼软骨,由它提取的软骨素市场前景看好。鲟鱼的皮、鳃和脂肪均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根据加拿大和国内的几个科研部门未公开的研究结果,鲟鱼具有抗癌、治癌的特殊功效,因此,鲟鱼的巨大潜在医药开发潜力勿容置疑。
4、鱼籽酱:为欧洲传统的高档食品,常为皇族或豪门显贵所必备,单此项即可获得丰厚利润。由于俄罗斯鱼籽酱产业面临崩溃,而欧美由于鲟种质、水源和劳动力问题等,鲟鱼养殖业发展缓慢,预计在近7年内,世界鲟鱼籽酱将是需方市场。
以上各项,除活体销售外,均需要大个体的鲟鱼,这将摆脱目前的畸形消费市场。通过分步实施,十多年后,相信我国鲟鱼业将形成百亿产值的大产业。
五、我国鲟鱼贸易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鲟鱼主要采用两种养殖模式: 网箱和流水养殖
国内:鲟鱼养殖产量与商品鲟价格变动情况
养殖鲟鱼子酱产量预测(t)(根据存塘数据估算)
总体来说,进出口情况良好。因政府政府得力,科技进步,国际组织及国际同行(如WSCS,IUCN鲟鱼专家组等)对中国鲟鱼保护与养殖情况比较了解,形象好,给我国鲟鱼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础。
出口对我国鲟类自然资源影响不大。我国现有养殖业已经形成稳定产业链条,苗种供应不依赖野生和进口,对本国鲟鱼资源和国外鲟鱼资源无影响
但进口对我国鲟鱼种类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鲟类自然繁殖条件相似,外来鲟可能形成外来鲟种入侵。如长江上游存在达氏鲟和白鲟,进口的其他鲟鱼在这些流域养殖,危害不可忽视。长江中下游存在中华鲟,已经发现长江中下游大量外来鲟鱼种的出现。在2006,在长江江苏溆浦段中华鲟救护站监测到的221幼鲟中,69.9%为养殖逃逸的杂交鲟。外来鲟种可能携带病毒,造成无法去除的永久危害,如在美国高首鲟种发现两种病毒,潜伏在生殖腺或受精卵中,传递给后代,病毒爆发苗种整体死亡,防控困难。
建议:1、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鲟类运输、养殖和繁殖技术规范,限制和有效管理外来种鲟鱼养殖的各种行为;2、制定国家鲟鱼养殖可持续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储备优质鲟鱼亲体,加大鲟鱼资源及其栖息地修复力度;3、加强鲟鱼种类鉴别(特别是杂交种的分子鉴定)技术研究,逐步实行养殖鲟鱼和流通鲟鱼及其产品的国内标记制度4、加强鲟鱼保护与产业管理。(本刊据危起伟报告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