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福建漳州云霄县东厦镇长洋村下派村官陈方伟发明了紫菜收割机,使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了30多倍,还能清除网架上的杂质。这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昨日,笔者在长洋村见到了正在给村民传授收割机技巧的陈方伟。2010年,陈方伟从市财政局来到长洋村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他对笔者说,长洋村有30多年的紫菜养殖历史,养殖面积1000余亩。村民向来采用人工采摘的方法,即在退潮时,驾着渔船,手工操作,人工拔收。但这种采收方法劳动力需求大,效率低,4个人连续采收4小时只采到100斤的湿紫菜,而且沿岸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退潮时泥沙沉积于紫菜,造成清洗紫菜困难。
“紫菜用机械化收割该有多好啊!既可以把人从艰苦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到长洋村挂职不久,陈方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一次外出调研时,陈方伟看到水稻收割机,忽然灵感一现,何不将水稻收割机的原理运用于紫菜采收呢?陈方伟将自己的想法与村里的紫菜养殖户进行了沟通交流。于是陈方伟便与谢振福等3位村民,用旧船、柴油机、自制收割装置开始捣鼓起来。
2011年6月,第一台紫菜收割机“横空出世”。但是,在试用时却遇到了收割过程中紫菜会卡住、遗漏等问题,于是陈方伟便通过调整支架、在船上加罩、添加调节装置等方法一一进行调整。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2011年12月,改良后的紫菜收割机“顺产”了,在收割过程中不仅顺畅、可以自由调节紫菜收割高度,还可以通过改变离合大小,实现独立控制和调节收割滚刀的转动速度。
紫菜收割机由动力机械、收割机、收割机支架、收集箱等4部分组成。收割机安在船头,后面安装柴油机作为动力,只要水位适宜船行驶,就可操作,原有的洗菜困难问题不复存在。操作时,1人掌舵,另外2人站在两侧负责捞起紫菜网。随着船体前进,紫菜网顺着船头的钢管慢慢被架到船上,在收割机的转动下,被切割下来的紫菜便落入收集箱中。
“紫菜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紫菜500公斤,一台收割机配套3个人顶过100个人的手工收割功效,效率比人工提高30多倍。”陈方伟在多次试验中得出了这样的数据。
拥有紫菜面积120亩的谢振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2012年开始,他便开始采用紫菜收割机进行收割。“用手工采收,成本每斤要5元,采用紫菜收割机,成本每斤2元就够了。去年我养殖紫菜净收入12万元,是2011年的2倍。” 第一个尝到甜头的谢振福笑得合不拢嘴。
有人建议陈方伟可以成批制造紫菜收割机,再卖给村民。陈方伟笑着拒绝了,而是借着这个机会,无偿向大家传授制作方法。在他的教授下,很多村民也会自己制作使用了。“我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村民,怎么能挣村民的钱呢?只要能帮到他们,我就很高兴了。”陈方伟告诉笔者,他希望这个发明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