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蟹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所决定,养蟹池生态系统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养鱼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就水体的透明度而言,通常相对较高,比一般养鱼池清澈得多。但在河蟹的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时常也会发生水体混浊现象,并且出现混浊的程度及其时间的前后、长短,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有时甚至会彻底破坏河蟹生活栖息所需的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影响到养殖的成效。由于影响养蟹池水体混浊的因素颇为复杂,而目前相应的认识还普遍缺乏,或者说不甚了了。大多数养殖户对出现的中、轻度混浊不置可否,对发生的重度混浊却又不知所措、不胜其烦。为此,很有必要作系统的分析和探究,以便于积极而科学地应对。
一、水中悬浮物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1、水中悬浮物的组成
水中悬浮物包括粘土粒子、有机碎屑、浮游生物、微生物、各种沉淀及絮凝物。其中粘土粒子、有机碎屑、各种沉淀及絮凝物,属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然水体或多或少地都含有各种悬浮质粒,这些无机或有机物自水体外流入,或在水体内由生物死体的分解或岸边土壤的崩解或生物作用和水化因子变化而形成。
2、水中悬浮物的生态作用
水中悬浮物有着双重的生态作用。
由外来有机质粒(POM)和水生生物死体或其代谢产物所形成的有机碎屑(腐屑)是水生动物的食物源之一,悬浮腐屑量常常决定着浮游动物的产量,沉积水底的腐屑又是摇蚊幼虫、水蚯蚓、螺类等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腐屑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又可丰富水中氮、磷等生源物质的浓度,从而促进浮游植物(或水草)的繁殖生长。因而在良好的其他条件下,有机悬浮物可促进水体生产力的提高。这恰恰是一般常规养鱼池所需要的。
但无机悬浮物的存在或有机悬浮物过量时,不利于养殖水体生态保护,尤其是在养蟹池中。蟹池水体中悬浮物过多,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①水体透明度严重不足,大大地减弱水草光合作用功能,光合产氧较少,影响到河蟹(鱼虾)在水体生活环境中的呼吸条件;②容易引起吸附堵塞鳃丝,降低呼吸功能。其间接影响:①因光强转而受限,水草光合作用呈弱势,除影响水体溶氧外,还将引起水中二氧化碳平衡系统移动,导致许多相关化学物质的存在形式发生迁移转变,影响一系列水质指标变化,诸如pH、CO2、碱度、硬度、重金属离子等;②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循环速度和效率受到阻碍,生产性能下降;③蟹池水体出现长时间的混浊,对河蟹赖以草栖生活的水草种群影响很大,甚至于严重时会遭到彻底破坏而绝迹,导致蟹池水体生态系统这种沉水植物带草丛群落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情形通常多见于3~6月,透明度极低有时甚至几乎为零,且水草叶面多沉积泥垢,以致水草生产量极低,现存生物量受限而较小。水草种群即使形成盛发期,也会因经历较长时间的高混浊度而开始发生衰败。水体混浊也偶见于7~9月,加速了水草的衰落,严重的会过早出现死亡腐烂,从而使得水草种群较快地灭迹。在水体混浊度超过一定限度的环境条件下,沉水植物、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对蟹池水体来说直接影响着河蟹的呼吸条件和呼吸功能,虽然最大的影响表现为间接的,但因其可能最终引起水草的衰亡而造成河蟹所需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的严重后果。
二、影响养蟹池水体混浊的主要因素
1、直接的物理因素
蟹池水体悬浮物过多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由直接物理因素作用产生的主要有:①强暴雨冲刷地表沿岸(池埂)带入大流量泥浆产生的严重混浊(主要为粘土颗粒)。②较大风浪冲刷下风岸、尤其是浅水条件下风力导致水的运动引起水层混合作用,而产生大量悬浮物的混浊。这种混浊状况,早先多以近下风岸较明显,最后涉及的范围和程度主要处决于实际形成大风大浪的级别与作用时间。③在具备上层水超过4℃以上,且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而同时水位较浅的条件下,白天水体受热处于“正分层”,夜里上层水回辐射强烈而降温较快、密度增大——失热变重,整个水层发生从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转(全同温),带起了部分沉积物(一定数量表层淤泥的泛起产生了水体的悬浊)。这恰恰通常在处于春季中后期(4~6月)多为浅水的蟹池就极易经常性出现。因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叠加效应,导致混浊出现的时间相对较长、混浊度相对较高。而随夜河蟹觅食活动的强弱(搅动泥表),对水体混浊度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助长作用影响。各年份中由于出现这种气候的昼夜温差悬殊幅度、时间早晚与长短,以及浅水的程度不尽相同,发生水体混浊状况也会有所差异。此类由水体垂直混合流转产生的混浊状况,与水草光合作用强烈时引起的有所不同,除混浊组成物不同构成外观色泽差异外,混浊程度通常分别表现为日趋增强、日趋下降,而最大的区别在于日变化规律,白天前者浊度不断下降,后者则相应为先渐浊、后趋清。夏季高温闷热天遇暴雨强风之后也会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流转而出现有混浊的现象。
显然,上述前二种物理因素主要处决于自然气候条件,非人力所为,具有不可抗拒性,而第三种因素则完全是养殖管理者人为所造成。蟹池春季普遍较浅的水位,实际平均水深大多为0.3~0.5m,这是长期以来出自于期盼“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加快促进河蟹、水草进入生长期”而形成的一种共性谬识或误区,也可以说是“通病”。在此浅水水体条件下,实际多少存有“揠苗助长”之嫌,既不利于河蟹的蜕壳生长(加重了时常所发生“倒春寒”的负面作用程度,水温变化加快,且温差变幅更为悬殊,影响河蟹当年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又有悖于水草合理生长期的形成(助推了春季水体光强、水温较快地上升,水草出现疯长),同时也极易导致水体垂直混合流转、并较长时期、反复作用产生严重混浊。因而,春季水位不宜过浅,保持0.7~0.8m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2、间接的生物因素
通常相对更较多地表现为间接的生物因素影响。一般多发生于上半年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泥鳅或河蟹因饵料严重不足引起强烈觅食活动,使水变得浑浊,并且水体浑浊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水草种群覆盖率成负相关。例如连续阴雨天气暂停投饲后就较易出现。只要清淤(保留10cm左右)、消毒、晒塘到位,泥鳅就不会因此成害,这类塘口清塘时采用茶粕全池泼洒,清除效果尤佳。另外应注意合理的投饲量以保障满足河蟹摄食所需;②叶足类的大量繁殖,较易发生在进行过为期不长的干池塘口,即所谓间歇性水体。蟹池常见的多为蚌壳虫等,通常发生在5~6月,蚌壳虫的大量出现在池底挖掘泥土使水体变成泥汤水,对水草的为害最大,且多为毁灭性的。蚌壳虫是黄颡鱼、花鲢等的天然食料之一,放种时可考虑套养如黄颡鱼30~50尾左右/667m2 (体长约8cm)、花白鲢20尾左右/667m2 (规格0.5~0.75kg/尾),以及花鱼骨20~30尾/667m2 (体长约15cm)和青虾10~15kg/667m2 (体长约2~3cm)等,既能增加养殖效益,又有利于合理食物链结构,较好地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其中也包括对蚌壳虫的有效控制。必要时可通过放入少量较小规格的鲫鱼对蚌壳虫加以吃食清除,也可采用阿维菌素蟹池常规剂量全池泼洒杀灭;③为数不是太多的蟹池水色有时会呈灰白色,表明水体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刚刚死亡,悬浮有机质较多。通过淤泥层、基肥的合理控制,套养花白鲢等措施,确保水草生长良好,并注意慎用浮游动植物颇敏感的药物,通常就能得到较好的避免;④水草生物性脱钙作用产生的钙化物沉淀。水草生长盛发期发展到某阶段(3~5月)时,水体中有效碳严重不足,缺“C”极易形成大量碳酸盐类沉淀(和部分因高DO、高pH引起的氢氧化物沉淀)等悬浮物的白色混浊,也会于水草植株叶表形成较多沉积,进一步制约其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晒塘时首先要求基肥到位,例如鸡粪的一般用量应为50~100 kg/667m2,其次在3月下旬~4月再视水体透明度、水草长势状况,施加追肥(取有机肥初步发酵液,即以溶解有机质、无机养分为主)2~3次,1次/15天左右,每次用量为30kg/667m2左右,用法是选择晴天的9︰00前后进行兑大量水(相当于薄肥水)全池均匀泼洒(最好采取喷雾法)。
此外,前期有较多数量藻类或悬浮腐屑、原生动物,而分别在3~5月、5~7月繁殖产生大量轮虫、氵蚤类(如网纹蚤)等,使水体看似有白茫茫之感。虽然这种情况相对出现较多,但一般对水草无不良影响。如果有一定数量的鱼类、尤其如花白鲢等也就不会发生此类现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质调节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