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近年来贝类食品安全问题常见诸报端,日前香港媒体也报道了一批澳洲生产的活紫贻贝,验出麻痹性贝类毒素。究竟选购、食用时应注意什么?带着读者疑问,记者近日走访市区各大市场,发现相关水产品未在市面出售,但为了安全起见,专家呼吁市民食用贝类应先去内脏及生殖腺。
就如何预防麻痹性贝类中毒,记者请教了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据介绍,麻痹性贝类毒素由热带和温带水域中某些品种的微小藻类产生,如果以滤食为生的双贝类(例如扇贝、带子、青口、蚝、蚬和蛤)进食这些受影响海水中的藻类,便会受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在受污染贝类的内脏含量一般较高,该毒素可引起的症状包括口部、四肢麻痹及肠胃不适,严重的会出现瘫痪及呼吸系统停顿等情况,甚至可引致死亡。一般可能存在于双贝类体内, 但除了双贝类之外,麻痹性贝类毒素会透过海洋食物链积聚,并可存在于腹足类动物(例如蛾螺和鲍鱼)、甲壳类动物(例如蟹和龙虾)及鱼类(例如鲭鱼和河豚)内。
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有毒贝类在外貌、气味及味道上与没有受污染贝类并无分别。麻痹性贝类毒素非常耐热,不能通过一般家庭烹调或蒸煮消除。在烹煮前刷洗外壳,除去贝类的内脏及生殖腺(见下图)后再烹调。此外,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贝类,并避免食用烹调汁液。一旦进食贝类后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求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