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月12日,笔者从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去年,三门青蟹养殖面积达到8.8万多亩,比2011年增加5000多亩,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实现产值5亿多元,分别增长1.4%和1.6%,稳中有升。那么,三门青蟹为何取得养殖面积、产量、产值“三增”呢?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我们去探究一下。
三门县是“中国青蟹之乡”,海洋资源丰富,养殖条件优越,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二,全省的五分之三,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占全县渔业经济总量的26%,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蟹养殖基地。但由于2005年到2007年病害多发,青蟹养殖面积逐年下降,只有6万多亩。去年,该县深入实施“海洋强县、绿色发展”的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沿海农民大力挖掘海洋资源,开发塘地、浅海滩涂,发展青蟹养殖,凡是可以开发的地方农民都把它开发出来,全县青蟹养殖面积稳中有升,发展到8.8万多亩,比2011年增加 5000多亩,其中浅海滩涂增加3000亩,为提高总产量打下了基础。
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去年,该县海洋与渔业部门分区域组织养殖户共举办了青蟹养殖技术培训班14期,邀请省、市水产部门、科研院所专家为养殖户举行了4次专题讲座,2万多人参加听课。并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街头宣传咨询等活动,向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共分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同时广大养殖户也不断学习养殖技术,购买有关青蟹养殖书籍资料,认真学习钻研,在养殖中碰到技术难题及时向海洋与渔业部门专家请教,不断提高养殖技术知识,为青蟹优质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实行科学养殖,提高质量产量。广大养殖户实行科技创新,在养殖前对养殖塘进行清塘暴晒,杀菌清毒,引进清洁无污染、无病毒的海水;选用三门湾自然野生青蟹苗种放养,控制养殖密度,采用鲜活饲料定时定量投喂;在养殖中,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严格按照国家绿色、无公害食品操作规程和要求,使用低毒低残留的专用兽药,确保产品安全,并经常检测水质水温,定期换水,做好疾病预防,提高了青蟹品质和产量。
搞好技术服务,提供养殖保障。在养殖前,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塘帮助他们调整养殖结构,开展技术指导;在养殖中,经常检查观察青蟹生长和病害发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做好病害预防,促进青蟹健康生长。同时,三门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部门,多方组织信贷资金,并组织人员送货上门,为养殖户发放小额支农贷款,解决养殖户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据了解,去年全县金融部门为养殖户共发放专项贷款2亿多元,有力地支援了青蟹生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条件得以改善。为了使养殖增效、养殖户增收,去年,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加大投入,自筹资金对老养殖塘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和改造,优化了路、电、水、闸等设施,建成标准化、生态化、设施化养殖塘,大大改善了养殖条件。据了解,全县共投资5000多万元,改造面积2万多亩,改造后青蟹亩产量增加10至15公斤,综合养殖效益平均每亩增加1000元以上,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该县还采取“以补代奖”的形状,加快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去年共投资了 1500多万元,建成以青蟹为主的主导产业园区1个,面积1250亩,特色精品园1个,面积300多亩,为全县起到了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