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近两年,对虾养殖状况一向看好的台山,2012年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农财宝典》记者从多方了解,去年整个台山大约只有1%-2%的虾农赚钱,绝大部分处于亏本状态。这与珠三角、粤西等地10%-20%的养殖户赚钱相比,有较大差距。
回顾台山对虾产业近年的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2010年,举国虾病肆虐之时,台山不但病害发生较轻,而且躲过台风侵袭,养虾效益鹤立鸡群。风水宝地引来各地养户租塘,塘租水涨船高;2011年,大量外地人涌向台山养虾,虾塘紧俏,一群大规模低价承包土塘,按标准改造后再提价转租的“二塘东”应运而生。经销商开始涉足虾塘转租、水质改良剂、虾苗业务,通过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带动整体收益增加;2012年,虾病肆虐,台山不再受到上天眷顾,养殖成功率下降,高昂塘租价格成为养殖户盈利巨大压力,甚至出现经销商资金链断裂跑路的情况。
曾经“产业升级、专业化分工”开始萌芽的台山对虾产业,最终在肆虐的虾病面前轰然倒塌,已经传出不少投资者弃养走人,似乎又落入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潮起潮落的俗套。台山对虾产业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短短几年发展壮大,就如同完全在市场作用下无意识地自生自灭一样。它所折射的问题,非对虾行业一例,也决非台山一地。
我们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农业也概莫能外。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的分配并不均衡,风险对于防控能力差的甲地可能是灾难,而对于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乙地则可能是机遇。台山曾经是“幸运儿”,数年后就可能成为“倒霉蛋”。风险社会里,引发风险的人也未必就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决定最终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漏洞,都可能导致最终一败涂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流转了多少土地,扩大了多少种植面积,但这些实现规模化种养的基地,在产前、产中、产后是建立起了与规模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还是只搭起了一个规模化养殖的空架子,内里依旧是传统农业低劣管理粗放经营的内核?农业产业化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农业的效益,而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让种养规模与风险防控相匹配,厚此薄彼任何一方,都会令产业发展成为跛脚鸭,时刻陷入翻船的危机。
很显然,在台山对虾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病害高发、投入品质量堪忧、农技服务乏力等等问题带来的风险,几乎全部由最底层的养殖者和经销商承担,这可说是“不堪承受之重”。
台山对虾产业危机只是浮现于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众多产业在规模化经营中隐藏于水面下的潜在风险还未引起农业主政者的重视,依旧没有逃脱靠天吃饭的本质。农业生产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本期《农财宝典》遍寻各地养虾高手,虽无法承担“达济天下”的重任,但希望提供些可以“独善其身”的高招。希望可以让台山,以及其他主产区依旧留守在对虾行业的养殖户,找到下一站。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