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月29日,从
甘肃陇南市文县县城沿白水江南下30多公里,玉垒乡青龙湾村境内,一片宽阔的水域上,一个一个的养鱼网箱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几个渔民正在投放食物,不时有一尺多长的鱼儿跃出水面。
“从前我是农民,现在转行当了渔民。”青龙湾村村民刘学志一边撒鱼饲料,一边乐呵呵地说。青龙湾村大部分是山地,人均耕地不到一亩,2005年以前,村上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一亩地一年下来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2005年,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修建汉坪嘴水电站,由于库区聚水,不少农民失去了土地,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我没出去打工,而是把眼睛盯在了这一大片水域上。没了土地,还有水库可以养鱼。 ”
改行做渔民,当时刘学志自己都没有多大把握。不懂技术,资金不足,加上村上不少人还劝他不要冒风险,一度让刘学志差点打了退堂鼓。再三权衡,刘学志还是一咬牙,决定尝试一番。
2005年秋天,刘学志发动村上5名年轻人入伙,集资10万多元,买了两万尾冷水鱼苗和网箱,开始学着当渔民。
但养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汉坪嘴水库常年水温最高不超过24摄氏度,非常适宜养殖冷水鱼。可2006年夏天,气温异常升高,不懂培育技术的刘学志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成群的鱼苗死亡。
“一个农民,哪里知晓养鱼,钓鱼还差不多!”在一片嘲笑声中,刘学志没有知难而退,而是通过向县农牧局的技术人员请教、到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打工以及外出考察等方式,虚心学习水产养殖技术。
2006年秋天,执著的刘学志又一次向库区投放两万尾冷水鱼鱼苗,没想到,一年后挣了10万元。
看到养鱼能挣钱,刘学志挨家挨户给村上人做工作,他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很多村民动了心,可又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刘学志就主动担保帮助他们从银行贷款。
刘学志还注册成立了青龙湾养鱼合作社,目前已发展会员22人,负责养鱼户鱼苗引进、标准化养殖和成品鱼销售等。
“为了扩大销路,我的手机彩铃都是广告。不信你试。”刘学志边给记者留电话,边一脸自豪地说。
拨通刘学志的电话,记者听到彩铃:“欢迎到文县玉垒乡青龙湾养鱼合作社购买金鳟鱼、虹鳟鱼……”
刘学志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合作社实现产值300万元,除去成本和人工费用,社员人均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今年,合作社将把重点放在裂腹鱼的养殖上,这种鱼肉质鲜美,市场需求量大,将给村里的渔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快要过年了,青龙湾村将迎来一个红红火火的春节。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