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内河渔民捕捞资源量急剧减少,生产生活面临困难。不能因为他们群体小,我们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不能因为事难办,我们就不作为 。
我们几乎是含着眼泪读完这篇还散发着淮河水汽的报道。正在全国城乡忙碌着过年的时候,我们的记者从淮河给编辑部发回了这篇饱含深情的调查性报道。
淮河水上生活艰难的这些渔民,破旧的电视机,一天十来斤鱼的生活来源,孩子身上绑着的泡沫葫芦和系上的绳索……没地,没房,没学上,没保障,他们仍在默默地坚守,在坚守着祖辈们传下来的千年未变的生活方式;他们在默默地企望,企望着和岸上的农村居民一样有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我仿佛回到了在长江边生活的童年。那个时候,一网下去,一网鱼虾。长江上的渔民每天都有好收获,特别是长着胡子的鲶鱼,翘着嘴巴的武昌鱼,都能卖到好价钱。那个时候,船上和岸上都一样,没有电视,生活清贫;那个时候,为了怕孩子掉进水里,渔民也给他们身上系上绳子。
现在呢?岸上和水上不一样了。
岸上,种粮有补贴,卖粮有保护价,有社会保障,有养老保险。水上,这些统统没有。渔民的生活来源、生产资料与岸上居民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好在在镇上的渔业队上了户口,兴许在镇里某些福利方面有期待。
最头痛、又不能回避的现实是,随着淮河水量的减少,沿淮面源污染的增加,野生的淡水鱼正急剧减少。渔民生产面临着同祖辈们不一样的严重困难。
过去祖辈们常讲,“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因为这里曾经是鱼之乡,米之乡。即便是上个世纪70年代,淮河都是鱼虾的天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老主任赵武京回忆说,那个时候,跳进淮河游泳,都会激起鱼儿跃出水面。
毕竟,时代不同了。在同农业部渔业局领导交流渔民生产生活的情况时,大家都谈到了内陆淡水渔业渔民捕捞资源量的急剧减少给渔民生活带来的实际困难。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906万吨,同比增长5.4%;渔民纯收入达到11256元,同比增长12.43%。在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内河渔民的转型转岗已经迫在眉睫。
怎么转呢?让他们改捕捞为养殖,是一种办法。让他们上岸种田种地,是一种办法。让他们进城务工经商,也是一种办法……不管哪种办法,现在都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不能因为他们群体小,我们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不能因为事难办,我们就不作为。
王家坝,是一个光荣的地方。这里,是“千里淮河第一闸”所在地;这里,百姓为淮河的安澜做出了太多的牺牲;这里,孕育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但我们不能总是欠着百姓的,让他们总是舍小家顾大家。是该为以王家坝渔民为代表的内陆渔民做些实事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