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昨日,烟台科学技术奖首次颁发科技合作奖,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30万元奖金收入囊中。10多年前,东方海洋只是一家传统的海水养殖、加工企业;而如今它已转变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总资产从成立之初的1千万涨到21个亿,跻身中国水产加工贸易25强。
东方海洋用10年完成了蜕变。是什么力量支撑东方海洋一步步走向强大?颁奖典礼过后,公司负责人车轼向记者娓娓道来。
通过合作解决人才技术资金难题
公司成立之初面临不少困境,人才、资金、技术缺乏。“仅有几十个人员,主要做技术服务。”车轼告诉记者,东方海洋前身为烟台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1998年作为烟台市五十家“事改企”试点首选单位完成改制,改制之初资产仅有1千万;2001年,正式更名为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4385亿元。
“向合作要科技,向科技要效益。”面临困境,东方海洋把发展的眼光瞄向合作。1995起,公司陆续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生态研究所等国内外一系列科研机构展开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
因资金缺乏,2008年东方海洋设立了科研开放基金,先后委托了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淮海工学院研究项目11项,已授权国家专利8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打铁还靠自身硬,人才是竞争的核心动力。”面对人才缺乏,东方海洋先后聘请了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1名高层次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聘请国内外18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研究人员;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1名,接收博士后12人,充实高端人才队伍。
通过合作,人才、技术、资金问题一一得到解决,东方海洋逐步展翅腾飞,不断将科技合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
科技合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
2005年,东方海洋建立海带配子体克隆产业化技术体系,培育出“东方2号”“东方3号”杂交海带新品种,累计生产苗种88亿株,新增利润906万元,税收77万元,新增利税8.3亿元。
自主研发多孔悬浮流化环填料、自动化控制精准计量投饵机、池底污物生态捕集器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新增利润3200万元,税收4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仅胶原蛋白系列产品、大西洋鲑商品鱼、海参、海带苗4个研究项目,仅2009年至2011年间,新增利润约25542万元……利于构建我国高效低碳生态养殖模式、促进渔业资源增殖、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带动海洋渔业从“资源掠夺型”向“耕海牧渔型”转变。
“东方海洋的发展历程正好诠释了科技合作奖设置的初衷。”市科技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烟台首次将“科学技术合作奖”纳入科学技术奖颁发,授予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开发机构等合作的本市企事业单位和合作方,以及对烟台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专家或组织,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