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全球水污染、水域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现象频频发生,如何对有限的水资源加以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中最亟需解决的一桩难题。
也就在不久前,一则科考队沿长江流域探寻长江江豚的新闻再次唤起了人们对这种生活在长江的“水中大熊猫”的记忆。而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多种鱼类和长江江豚的命运一样,都面临着被灭绝的命运。
上周,本报记者走访了江西鄱阳湖,近距离考察了这个中国最大淡水湖周边的水资源现状,其中既发现了种种由于历史原因沉淀下来的问题。现象背后,发人深思。
◎水旱涝
长江,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与黄河并称为母亲河。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与人为影响,长江在枯水期的水位出现下降,冬、春时节,云南、湖南、江西等省份先后出现过旱情,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则遭遇咸潮入侵,海水倒灌,水源地水质遭受威胁。
九江:河底露出泥沙,大船无法开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长江都会进入枯水期。今年11月,由于上游来水剧减,长江中游水位快速回落,三峡入库流量持续偏低。
11月22日,在宜昌长江段,水位下降后裸露出大部分堤岸。11月25日,长江中游宜昌、沙市、武汉航道水位分别-0.03米、-1.03米、5.77米,较10天前的11月15日分别下降了1.61米、2.07米和0.27米,创今年汛期以来最低水位。 12月3日,长江中游汉口段航道水位4.81米,较一周前下降近1米。12月10日,记者从江西九江市区乘车前往湖口县时,看到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也出现了低水位。宽逾千米的水面上,露出了大片泥沙,宽度有四、五个足球场的大小,河道虽然没有断流,但已不适宜大型船舶开行,只有吃水较浅的小船还能勉强泊在上面。
重庆:嘉陵江“半年干、半年涝”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重庆。山城居民杜伟的家就在嘉陵江边,“半年干、半年涝”的河滩,成了杜家阳台望出去,最常见的一道风景。
据杜伟介绍,“每年11月开始,嘉陵江的水位会一点一点降低,河底的泥沙则是一点一点露出来,到第二年4月底、5月初,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江面都会枯涸,经常有孩子翻过防汛墙,跑到河道中央去挖泥鳅、捉螃蟹。 ”
然而到了7、8月份,嘉陵江的水位又会迅速升高,有时甚至会漫过堤坝,成为山城的一桩大患。 “2010年夏天,江北区不少地方都被水淹了,连一些临江而建的酒店与娱乐场所都受了灾。 ”杜伟对记者说。
上海:咸潮来得早,持续长
长江中上游水位降低,对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海水倒灌、咸潮频发。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发生了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长江上海段的来水量从平时的3万立方米/秒降至现在的1.6万立方米/秒-1.7万立方米/秒。
受此影响,上海当年共遭遇了八次咸潮,其中有一次持续了9天16小时,创造了同期最长时间记录,并造成陈行水库蓄水位一度下降了2米。
今年11月17日,上海水域又遭遇了今冬的第一波咸潮入侵,长江水中的氯化物含量一度高达325毫克/升,高于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原水不得高于250毫克/升的标准,青草沙水源地一度关闭,直到11月20日咸潮退去,江水中氯化物含量降到安全标准以下,才重新开放取水。
◎水污染
在长江水位降低的同时,长江水质也在
发生着变化。由于中西部一些省份重点发展化工及冶金行业,造成沿江不少河段内污水违规排放现象严重,水中氮、磷及重金属含量超标,个别地区甚至鱼虾灭绝,水质泛黑。
据悉,目前整个长江沿岸共有40多万家化工企业,工业污染、污水排放现象比较普遍。中科院今年1月6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长江流域废污染排放总量为333.2亿吨,较2003年增长21.9%,而这一数据仍在上升。
钢厂废水直排长江
江西金砂湾工业园位于九江市湖口县,紧邻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口,占地11平方公里,2003年建立至今,吸引了数十家化工、冶金、钢铁、铜矿企业扎根聚集,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数百亿元,财政收入居九江市各区县第一名。
然而这样一个省级重点发展的工业园,近年来却频频被媒体曝光,称园中有部分企业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偷偷排入长江,导致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同时,污染问题还引起长江对岸安徽、湖北等省居民的不满。
上周,记者来到了金砂湾工业园区,看到园区内布满了烟囱,不少企业的废气排放口距离长江仅千米之遥。当地规模最大的九江钢厂,新旧两处厂房之间有一条小沟渠直通长江,上面架了不少管道。下午时分,连接厂房的一个出水口正在潺潺地向沟渠内排水。记者注意到,这些工业废水虽然在色泽上没有明显污浊,但走近了还是能闻到重金属的气味,废水流经之地,草木明显枯黄,而这些废水,最终的排放地点都是滚滚长江。有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污染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近5年来,除2008年鄱阳湖九江水域水质没有污染物超标外,其余年份的总磷、总氮均出现超标现象,说明鄱阳湖水质呈现有机污染特征。其中,枯水期污染状况重于丰水期,丰水期又重于平水期。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占总负荷的78.14%,其他污染物占21.86%。
居民每天洗头仍觉脏
对于金砂湾工业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湖口县的出租车司机廖师傅很有发言权。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工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亲身感受到了其给湖口县经济带来的腾飞,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10年前,湖口没有大型工厂,可环境很好,空气新鲜。这几年,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县里的高房子多了,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空气却越来越糟糕。我和太太现在每天洗澡、洗头,但一到晚,头发还是脏的要命。”今年4月,一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万吨的污水处理中心在金砂湾工业园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不过,据污水处理中心透露,金砂湾工业园区内的四大企业(九江钢厂、江西铜业、龙达化纤、攀森镍铁)的工业废水,都是由其自己处理,这也造成该中心虽有2万吨污水处理能力,但每天真正的处理量只有几千吨。
◎水生态
江豚灭绝只是时间问题?
长江水位下降,水质恶化,还极大影响了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根据《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统计,分布于长江水系的水生动物中,受威胁鱼类比例18.25%(69种)、两栖类47.59%(69种)、爬行类32.53%(54种),在全国内陆水域受威胁比例最高。
江豚可能在15年内灭绝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被称作长江生态“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11月28日,“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从武汉出发,沿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江段航行,截至12月11日,共目测到江豚199头次,相比2006年的考察结果,江豚数量锐减近七成。“对视力不佳、游泳能力不算强、喜欢生活在水流较缓处、用声呐寻找食物和同类的江豚而言,长江里处处有险情。”科考队员表示,过度渔业捕捞、水体污染、栖息地被围垦、渔具和船只,都会给江豚带来安全隐患;而日益发达的航运业不仅挤占了江豚的活动空间,还让水下环境变得过于“嘈杂”,影响了江豚觅食和求偶。专家警告,若无有效保护措施,江豚有可能在15年内灭绝。同样濒危的还有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10年间,年平均产量近50万公斤,年产量最高可达160万公斤,现在已基本绝迹。而中华鲟、胭脂鱼等,已从重要的经济鱼类沦为濒危物种。
越冬白天鹅未受打扰
相比之下,每年秋冬季节飞往鄱阳湖水域过冬的候鸟要幸运的多。为了保护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江西省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部工作人员也都前往湖区,巡逻护鸟。鄱阳湖水域中的东湖位于九江县港口镇,是当地除了永修县吴城镇以外,候鸟最多的栖息场所,每年有上万只白天鹅来此过冬。 12月上旬,记者前往东湖观鸟,港口镇生机林村72岁的陈圣启老人主动为记者当向导。
初冬的清晨,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似乎在为候鸟驱走寒意。湖中央,大群白天鹅聚在一起,嬉戏、觅食,距它们百米开外,则是一批摄影发烧友。陈老伯说自己也是个爱鸟人,打小开始,就和这些越冬的候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前,九江县一带还要数赛湖的鸟最多,一到冬天,湖面上都是白茫茫一片。但后来,赛湖的水被污染了,候鸟都飞来东湖,于是我们村里立下规矩,这片候鸟要过冬的湖区,平时不打渔,不倒污水,不种庄稼,都留给鸟儿做‘自由地’。 ”
◎对话专家
■对话人: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饮江
沿江淡水湖都有污染问题
记者:长江沿岸几大淡水湖是否都面临着水污染?
张饮江:基本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但每个湖体的污染特征有所不同。鄱阳湖的主要问题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导致湖区面积减少,水体自净作用减弱,以及上游流域沿岸矿山废水排放;洞庭湖的水生态保护不理想,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影响水质,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总体营养为中营养;太湖与巢湖位于长江下游,工农业发达,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是全国水污染防治重点范围。长江干支流的城市江段普遍存在岸边污染带。
记:一些中西部省份重点发展化工产业,是否会加剧对长江水环境的破坏?
张:严格说长江沿岸不适宜安建大型化工企业。但纵观全局,中西部一些省份在经济上相对落后,需要加大产业开发力度。不过,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
记:对于一些水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的地区来说,还有什么可以进行弥补的措施么?
张:有的,加强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强化非点源污染治理,强化湖泊生态建设和保护,可以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在污染地区周边建设湿地,可以帮助长江流域水质净化,调节局部气候,水涝时可以蓄洪,干旱时能够引水,还可优化环境,为当地增加旅游资源。
■对话人:上海市水务局供水处原总工程师 陈国光
长江流域应建联动机制
记者:近年来长江中上游地区污染事件频发,上海水质是否受到影响?
陈国光:应该说,这几年上海地区的原水水质有变化,但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如果中上游地区的水污染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今后上海的原水水质也可能会有恶化的危险。
记:每年秋冬的咸潮,对上海影响有多大?
陈: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每逢秋冬季节,长江水位下降,上海水域都会受到咸潮影响,这些年,咸潮有“来的早,持续长”等特点,对上海的原水水质构成了一定威胁。
不过,上海自2010年期逐步饮用青草沙水源地的优质长江原水后,咸潮的影响已比过去小了很多。上海不会因咸潮频发而遭遇“水荒”。
记:对于中上游省份的水污染治理,上海能做什么?
陈:我们建议长江沿线不要建设大型化工企业。我们建议长江流经的省与省之间加强联动机制,建立共同的流域管理制度,一旦出现污染,将立即相互通报。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从中起到协调作用,对长江全线的纳污总量进行限制,将排污指标具体细化,对子孙后代负责。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