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工作人员做准备工作。(摄影 程功)
“轻点儿,别把鱼伤着……”12月17日上午,在位于湖北荆州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研究所,两条刚刚成为父母的子一代中华鲟和他们的100多个子女“登”上专用运输车。在经过1270公里的行程后,它们将于明天早晨回到北京海洋馆坐月子。
早晨7时,长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已开始了准备工作。试验场场长李罗新指着一个有400平方米的大鱼池说,今天要回北京的就是这对夫妇,雄鱼来自北京海洋馆,雌鱼是研究所自己饲养的。
这两尾中华鲟均为早前在长江中获取的野生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后的子一代中华鲟。其中,鲟爸今年14岁,体长2.15米,体重64公斤,于2007年运往北京海洋馆进行科普展示和培育。鲟妈今年12岁,体长2.15米,体重57公斤,生活在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今年10月底,科研人员分别对野生中华鲟生产的子一代雄鱼和雌鱼进行了催产、取精、取卵,并进行人工授精等操作。北京海洋馆中华鲟保育专家张晓燕博士自豪地说:“经过努力,本次产卵6.25万粒,繁殖出小鱼苗2.3万尾,这对中华鲟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爸妈。”
北京海洋馆前往荆州接中华鲟的李晓璐说,这是中华鲟保育工作28年来的首次全人工繁育成功,将对中华鲟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来不久很可能彻底扭转中华鲟的濒危局面。
李罗新告诉记者,中华鲟产后体质非常虚弱,需要长时间的调养身体才能渐渐恢复。因此决定将其运到北京海洋馆进行疗养,因为那里的条件更好。
早晨8时,大鱼池开始放水。与此同时,已注满6吨优质水的专用密闭式运输车开到池前。这辆运输车可不简单,仅车上的转运箱就价值15万元左右,水温控制在18摄氏度,水质与长江的水相似,在运输途中还可通过自身循环加氧。箱的顶部开了一个观察窗口,科研人员可以观察鱼儿的情况,随时准备急救。100多条小鲟鱼则装在一个专用水族箱里,再放入转运箱。为了保证中华鲟的安全,一路上有4名专业科技人员保驾,分别负责应急、观察、测温和后续保障。车上还配了专用药箱。
10点钟左右,运输车出发。李罗新说,如果一切顺利,20个小时就可到达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