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海藻每年可移出约40万吨碳
近些年,随着海藻营养代谢如碳代谢的深入研究,对大型海藻在浅海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己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从而使水中的CO2分压降低,在其初级生产过程中,还需从海水中吸收溶解的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这使得表层水的碱度升高,将进一步降低水体中CO2的分压,从而促进大气CO2向海水中扩散。
目前,大规模人工养殖的海藻已成为浅海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营养盐的支持产生了很高的生产力,由于不同海区的营养盐结构、温度、光照等条件存在差异,导致藻类体内氮、磷的含量不同以及生产力间的差异,但是不同海区同种藻类碳占总干重的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另外,通常海水中的无机碳不是大型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而营养盐氮、磷或者硅可能是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国内外一些大型藻类的营养成分,碳的含量(干重)在20%~35%范围内,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海带中碳的含量较其它大型藻类的碳含量高,占其干重的31.2%。2009年,我国藻类产量达150万吨,根据藻类体内的碳含量来计算,我国人工养殖的海藻每年大约能从海水中移出约40万吨的碳。
贝类每年可移出100多万吨碳
我国贝类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据统计,80年代初,养殖贝类的年产量约为30万吨,90年代初的年产量增为100万吨。随后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2009年,贝类总产量已达1173万吨,主要的养殖种类为牡蛎、蛤类、扇贝和贻贝等,其产量约占我国养殖贝类年产量的79%。
养殖贝类通过二种促进生长的方式使用海洋碳。一种方式是利用海水中的HCO3
—(碳酸氢根)形成Ca CO3(碳酸盐)躯壳(俗称贝壳),其反应式如下:Ca2
++2HCO3
—=Ca CO3+CO2+
H2O,虽然每形成1mol的碳酸钙,会释放1mol的CO2,但是可以吸收2mol的碳酸氢根。实际上,形成的Ca CO3贝壳,少量随有机碳从表面海水垂直输送到海洋深部,绝大部分通过收获从海水中移出;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滤食摄取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碳(包括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碎屑等)促进贝类个体软组织的生长。贝类的滤食系统十分发达,有着极高的滤水率,能够利用上覆水中乃至整个水域的浮游植物及颗粒有机物质。大规模的贝类养殖活动对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物质的数量以及组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上述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大规模的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的影响是明显的,成为一个“可移出的碳汇”。贝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产量的约80%,通过贝藻养殖的收获,仅2009年约有140万吨碳被从海水中移出。其中,藻类移出约40万吨,养殖贝类移出约100万吨。尤其重要的是,移出的贝壳中的石灰,成为较为持久的碳汇,每年约80万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