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0月22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完成的“浅海网箱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构建与示范”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等有关内容,审核了相关材料,认为该成果阐明了网箱养殖废物的产生和物质输运规律,筛选了适合网箱养殖区生物修复的大型藻类,查明了养殖鱼类及修复工具种的生态作用,确定了不同海域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参数;建立并优化了网箱养殖生物修复、多元生物修复技术和模式。项目分别在黄海和东海海湾建立了北方海域牙鲆/大菱鲆—扇贝—海带/龙须菜综合养殖模式和网箱鱼—海带/龙须菜/浒苔综合养殖模式;构建了网箱养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生物修复模式下养殖容量评估模型,首次提出了基于氮平衡的海藻生物修复策略;建立示范区5000亩,辐射推广3万余亩,示范区经济效益提高8-40%,新增产值1.3亿元。每收获1t海藻(海带和龙须菜),可从水体中去除碳、氮和磷分别为337-363kg、22.6-33.4kg和3.3-3.8kg;生产1t鱼产生的废物可以通过养殖6.3-9.2t海藻去除。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在浅海网箱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机理、技术与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创新性,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