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提起大连海鲜,人们自然会想到驰名中外最具代表的海参、鲍鱼、虾夷扇贝、海胆等海鲜产品。大连海鲜在让国内外食客一饱口福的同时,也让大连近30万渔业从业人员的腰包鼓了起来。10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我市渔业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2011年,全市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04.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316.8亿元,增长89%,占全市农产品总产量的43.9%,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646亿元,增长90%。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00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8%,高出全国8300元。农业部盛赞大连渔业“代表了中国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
我市共有涉渔区市县12个,渔业从业人员29.8万人。近年来,我市依据全市海洋渔业资源特点和优势,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全面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狠抓海洋牧场建设、渔港建设,不断加大对水产品资源保护力度,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贸易并举”的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市渔业养殖业产业区域布局,由过去的“到处撒网,遍地开花”逐步向北三市、长海县调整。发展空间向深海和陆地延伸,品种开发向海参、高值鱼、鲍鱼等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到2011年,新增优质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360万亩,以长海县为主体的海洋牧场面积达到305万亩。目前,北三市及长海县养殖业总面积达644万亩,占全市86.6%,海参、鲍鱼等六大主导产品总产量占海水增养殖产品总量的90%以上。
目前,我市远洋渔业捕捞区域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远洋捕捞量占捕捞总量的16%。与此同时,我市依托渔港,重点规划建设了13个渔业专业乡和8大渔业加工区,园区的加工量占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的60%以上。培育了4大类30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水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了61%。发展渔业专业协会组织21个,有80%以上的渔民进入了产业链条。
让百姓吃到安全、营养的海产品一直是我市渔业产业发展追求的目标。2007年以来,我市加大财政投入,产品质量标准得到显著提高。到2011年,全市新建242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无公害养殖面积达到42万亩。新建310个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对20万亩养殖港圈实施标准化改造。“庄河牡蛎”等8个水产品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2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2种水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获得国家驰名商标9个、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29个。我市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实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无事故,大连海鲜因此声名远扬,已成为金字招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都有大连海鲜的影子。
截至目前,大连海鲜远销112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我市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9.2亿美元,增长52.4%,占全国12%,当年渔业直接或间接拉动产中、产后相关产业实现税收及附加32.5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