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碧云低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玉豪。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早在南宋时代,宋高宗赵构就向世人描绘了浙江台州的海上美景。
台州是浙江省甬台温沿海中部的经济发达港口城市。随着我国沿海省市对沿海的开发相继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一个贯通南北的中国沿海经济带由“点”及“区”到“带”正在形成。陆海联动的经济发展,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使其成为浙江省第一渔业大市。
2005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生产力东移,全力建设台州沿海产业带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积极探索,现代渔业的大力发展,产业带各重点开发区块建设已拉开框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台州的海洋渔业正在发生嬗变。
设施养殖呼之欲出
一茬变四茬,养殖密度增4-7倍,亩产高达30万。这就是设施养殖带来一亩田的“绿色财富”。
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走进临海桃渚浙江宏野养殖基地,36个养殖大棚格外精致,远远望去,宛如一把把硕大的“雨伞”。
“这个8米多高钢筋凝土支撑,500跟钢索固定的尼龙布大棚,是公司凭借自身设计的伞式温室大棚的专利技术,它有效破解了海水多茬养殖的难题,大大增加了养殖效益。”宏野海产品公司负责人黄元明说。
台州海水养殖面积约有44万亩,水产养殖年产量、产值一直位居浙江省首位。近年来,随着沿海养殖滩涂海域被征用,海水养殖面积正不断缩小,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养殖模式也严重制约着渔民养殖效益的提高。
“要实现渔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发展‘五高’设施养殖(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走一条高产、高效的路子。”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林文毅局长点出了“攻守”间的明智之举。
设施养殖已成为台州现代渔业发展的“加速器”。截至目前,台州已新建和改造生态型水产标准化养殖塘3386公顷,建成省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5个、市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39个。
水产精加工风生水起
一堆堆散发着腥臭味的虾壳、蟹壳,经处理,再从无菌车间里出来,就“摇身一变”成了一瓶瓶颗粒状的甲壳素。
甲壳素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合成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在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非常受青睐。台州是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加工基地,甲壳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95%出口美国、欧盟。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荣业说,公司每年利用虾蟹壳生产甲壳素,创收高达上亿元。
一车车低值鱼类经先进的鱼糜生产线精加工后,摇身变成了鱼糜火腿肠、人造蟹****等各类水产干制品。
“念活念好‘现代渔业经’,才能大幅提高附加值。”海之味公司企业负责人胡于青道出“真经”,像石蟹、星鳗这类低值杂鱼本来只做饵料或废弃,但经精加工后,成了鱼丸、鱼糕、鱼卷等休闲食品,售价翻了数十倍。“现在连原料收购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让渔民也得到不少实惠。”
目前,台州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95家,已形成鱼糜及加工产品、海洋生物化学制品、传统冷冻水产食品及小包装产品三大系列的水产加工产业。去年,台州水产品出口达32681吨,贸易额10862万美元。
海洋捕捞转型加快
近几十年,随着海洋资源匮乏、传统近海捕捞衰竭,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渔民经济效益降低。
台州一方面加大渔民转行就业力度,另一方面在现代渔业上大做文章,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今年3月,在浙江省水产与加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交流会上,台州市水产流通与加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厉有江说:“从国际水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经验看,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从捕捞海域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提高了渔业效益。”台州鲜活水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冷链发展滞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水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该市水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发展水产品冷链加工,提高出口水产品质量,成了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