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枕着“地毯”啃着水草,与青虾鲢鱼为伴 湖州“小太”:生态养殖走上“舌尖” “秋风响,蟹脚痒”,金秋时节,太湖蟹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今年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打响的湖州太湖蟹“小太”,引起诸多食客关注。随着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的限制缩小,许多蟹农转战湖州,通过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将“内塘蟹”养出了大个头、高品质。
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
驱车来到位于织里镇太湖东桥村的屹立水产经济合作社,记者发现水塘上漂浮着水草:像面条一样的“苦草”、叶片小小的“轮叶黑藻”、松针一般的“金鱼藻”……“蟹塘水从太湖引入,种了十多种水草,现在已经打捞掉一部分了,要给成熟河蟹多留些地方晒阳光,河蟹颜色才会好看。”总经理范寓翔介绍:“在我们的蟹塘里,水草面积达70%左右,这么多水草种下去,水质很好。你别看现在水不够清,那是因为河蟹成熟开始到处爬搅浑的,你要早半个月来,水清得掉根绣花针都能看得见!”
水草多了,河蟹不再沉在泥里,就好像始终生活在绿色“地毯”上,身子也干净了不少。“水草为河蟹建造了一座‘水下森林’!”“森林”还为换壳时的河蟹提供了庇护场所,避免被其他同类吃掉,大大提高了河蟹的存活率。水草是河蟹最喜爱的食料。每年二、三月,培育到指甲大小的小湖蟹放养在水塘里。此时,适应较低温度生长的伊乐藻成为它们的主食;随着天气渐暖,苦草和金鱼藻开始大面积投放,而在夏天到来之时,轮叶黑藻成为了后备军……总之,根据水草的生长周期,安排好它们的投放时间,还要合理规划、定期打捞,避免水草发烂、水质变化。
经过多年实践,老范发现多样化水草是内塘湖蟹养殖的关键,“周工曾做过检测,我的水塘里几乎测不出氨氮和亚硝酸盐,溶氧达16毫克/升,水质可以和太湖比!”
“多重循环”创生态效益 下午,工人撑着小船沿无水草的通道,往塘里抛洒冰鲜杂鱼、南瓜和玉米。要想湖蟹个头大、品质高,除了水草,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单是饵料,就不下四五种,按范寓翔的说法,“蟹跟人一样,总是吃一种东西会吃厌,要换着花样来。”在现在的养殖模式下,湖蟹最喜欢吃的是螺蛳、轮叶黑藻,还有杂鱼、玉米、南瓜等多样化食物,湖蟹吃得多而杂,个头和品质都得到提高。
湖州市水产联盟曾专门出台《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在湖州恒鑫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云杰的一千多亩基地里,单个面积五六十亩的水塘排了一大片。一只捕蟹专用的地笼被投入水中,两小时后捞起,笼子两端就爬满了湖蟹,沈云杰说,一笼收获多的可达200多斤。
这几天,为了迎接中秋佳节,湖蟹还没到最成熟的时候,但已开始提前上市,三两母蟹、四两公蟹的价格超过了100元/斤。如今,湖州市政府和蟹农们都想着一件事,就是打出“太湖蟹”品牌,子品牌“漾荡”、“淼鑫”、“伍浦”虽已建立,但名气还不够响亮,趁着“小太”余热未消,是时候让“太湖蟹”扬眉吐气一把了。
驻浙记者 蒋萍 本报实习生 周霞(本报湖州9月23日专电)
三问蟹专家 文汇报:为什么有的蟹黄是红黄色,而有的则显得青绿色?
蟹专家:蟹黄、蟹膏颜色偏绿,说明它出水前一段时间仍以吃水草为主;红黄色的,则吃的是杂鱼和玉米等。
文汇报:人家说大闸蟹长得大,是因为饵料里添了激素?
蟹专家:大闸蟹养殖根本不可能用激素!大闸蟹是节肢动物,激素对它无效。假设人为添加的激素对它“催长”有效,那也只会导致“无黄无膏”。这样的蟹,能卖出什么价格?再傻的蟹农都不可能这么做。
文汇报:河塘里既养大闸蟹,又养青虾和鲢鱼,养殖密度这么高,会不会影响蟹的质量?
蟹专家:它们会形成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青虾最擅长“打扫卫生”,吃掉湖蟹剩余下来的残饵;鲢鱼则负责消灭浮游生物,在多重作用下,整体水质得到大幅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