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浙江省舟山市拥有我国最大的渔唱—舟山渔场,舟山也因其渔业而闻名。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镇的樟州村是一个著名的渔村。2011年4月8日,温家宝总理曾经到这里考察浙江的经济运行情况。该村没有其他产业,祖祖辈辈都是靠打渔为生。
一走近樟州村,一股腥味就笼罩了全身,樟州湾内船只与人群穿梭不已。码头上有一个高高的传送架,一块块大冰被放到传送带上飞速地从头顶越过,滴下一路的水珠。大冰掉进直接连到渔船上的碎冰机里,变成小冰块再掉到渔船的甲板上。这是在为出海打渔做准备。
据了解,这是一个运输队,在这里等待渔船归来,再将打回的鱼运到镇上的冷库去。运输队队长董建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樟州村的渔民出去打一次渔一般要两三天,等快要回来时,就会通知冷库,冷库就派他们到村里来等候。据他介绍,这里的渔民很辛苦,只要没有台风,基本每天都要出去打渔,常常刚刚回来卸了鱼就马上又出去。这里打上来的鱼都是卖给朱家尖镇上或是沈家门的冷库,船老大从冷库拿了钱,再给渔民发工资。至于运输队则是向冷库收取运费。
董建峰告诉记者,渔工其实并没有多少是本地人,一条船上七八个渔工,至少5个是外地来打工的。他们运输队更是基本没有本地的,“我是安徽人,这里最多的就是安徽来的。”他说,来这里打工的外地人基本都是一年回一次家。“我的老婆孩子都在这边,但是父母都在安徽老家。”
正说着话,一条渔船回来了。肤色黝黑的渔民们借助传送带将一箱箱混着冰块的鱼往车上运,好不热闹。一个名叫王强的渔民边干活边热情地同记者聊天。
“我们是前天出去的,这趟收获一般,有10多吨吧。”王强告诉记者,这些鱼将会以3块钱一斤的价格销往冷库,所卖得的钱是归船老大所有,而渔民只领工资。“船也是老板的,我们只是打工的。”王强向记者介绍说,渔民们每年有九个月要在外面打渔,只有修船的时候才可以休息。
问及家庭,王强脸上带着笑容说道:“我有一个儿子,现在在北京上大学,很快就要毕业了。”对于孩子将来的就业,王强希望孩子可以越出渔民圈,改变渔民这个身份。“渔民太辛苦,危险系数也比较高。”
樟州村村支部书记王沛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该村从80年代开始就是舟山市的有名渔村,从最初的二十几条船发展到现在的120多条渔船。但是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而加上工业污染严重,打渔的人家越来越少。
除此之外,客观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人越来越多,但东海总共才多大?这么多的人抢这么点海里的鱼。” 曾经也捕了三十几年鱼的王沛国对记者说,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远洋渔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村里35岁以下的人已经没有打渔的了,”王沛国告诉记者,“我们村经济条件也比较可以了,大家都投资教育,送儿女出去读书,甚至送到国外。下一代都不打渔了。大学毕业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两三千块钱总有吧。父母帮忙把房子买了,他没有什么压力了,就不想捕鱼了。父母也不希望他再打渔了,太苦了。”
面对渔业后继无人的困境,村里已经规划了休闲渔业,要发展成为休闲渔业村。事实上,自从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4月8日来考察之后,村里就请浙江大学帮忙做了规划,经过市政府批准,要将樟州村慢慢打造成一个度假村。村里负责公共设施建设,渔家则自己再创业,开办“渔家乐”。
“现在我们村里已经有30多户开了渔家乐。”王沛国说,这些人家一般都是孩子在外地上学,夫妻俩将自己的房子改造一下,再请来几个人帮忙,一起经营渔家乐。“有补助,一户几千块钱。收入的话,好的时候三四十万,差的也有十几万。”他表示,到那个时候,村里就只剩下几条渔船,既方便捕捞海鲜,也可以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一下打鱼。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过度利用、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推进海洋渔业转型成为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城市渔民们都在尝试着不同类型的转型,水产养殖,生态旅游,渔家乐等都开启了渔民“新生活”的乐章。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