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渔民在湖面上用大型捕捞设备捕鱼。当天,太湖进入大规模捕捞期。据悉,经过休渔和放流等措施,今年太湖渔业资源好于往年,一网产量可达4万斤左右。(刘芳辉摄)
养殖面积在江苏全省占比最小的锡城渔业,借力科技,瞄准市场,驶上高效发展之路。昨从市农委获悉,近年来,我市通过引进物联网、使用新鱼药,培育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新型养殖品种等,养殖效益大大提高,亩均效益已达2500元,跻身全省前三,而今年以来,更多养殖户推进“现代养殖”模式,高效渔业设施面积将达24万亩,即75%的渔业面积可产出较高效益。
“我市滨湖沿江,渔业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产,才有出路。”市水产畜牧总站负责人说。根据不同水产对环境的不同要求,我市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带,形成“长江三鲜”特色产业带和“太湖三白”、河蟹沿太湖特色产业圈及位于锡山区、惠山区的以青虾、鳜鱼等为主的高效生态健康养殖产业园区。
加强科技支撑,我市积极推动水产养殖户使用新设备,提高养殖效益。鹅湖镇圩厍村虾蟹养殖户谭杰以前一直认为“养鱼、虾是高风险行业”,因为在闷热高温天稍有疏忽,虾、蟹就会因缺氧而成批死亡,损失动辄成千上万。去年,他承包的9个池塘启用了物联网设备,对水中的融解氧、氨氮、PH值等可实时监测,一旦超过警戒值,设备能自动开启增氧泵,“这样相当于请人帮忙看守池塘,劳动强度降低了。”今年,他又增设了微孔增氧泵,仅电费就节约2/3左右,且增氧效果大大提高。
借助生物技术,我市渔业池塘水质管理条件大为改善。惠山区水产技术站负责人说,按传统方式,池塘养殖一段时期后,需人工清淤、换水。“但何时换水、怎么换水往往成问题”。若请相关单位化验,指标多达几十个,且检验一个指标收费就要数百元,时间至少半个月;而连成片的池塘和稻田中的池塘往往受限于道路设施条件,难以彻底换水。去年,他们多方联系,引进了安全高效的池塘底质改良剂和生物制剂,受到养殖户欢迎,今年该区使用新鱼药的养殖面积已达六七千亩。“使用后病虫害明显减少,产量提高10%以上。”不少养殖户说。
“水产养殖必须瞄准市场前端,提前布苗,才能‘长盛不衰’。”市水产畜牧总站负责人认为。针对大个螃蟹难卖高价的情况,今年我市积极引导水产养殖户由原来的螃蟹单养改为虾蟹套养,并利用改善的水体环境,增加蟹种投放量,以减少大蟹产量,提高效益。我市还培育并推广较传统虾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单位产量约增加25%的“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目前已逐渐上市,亩均效益可增加约千元。目前,可产黑珍珠的紫踵劈蚌、金豚等一批新品种也在培育中。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