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今天中午12点,为期三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靠海吃海”的渔民终于可以松口气,甩开膀子出海捕鱼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渔民都乐开了怀,由于近年渔业资源日益衰退,成本提高,山东不少渔民没出海便开始担心今年的收成了。
记者在荣成靖海渔港看到,一搜大型捕捞船正在准备柴油,检查货舱,准备远航。船长告诉记者,他们一般去斐济岛捕鱼,他们14个船员一出海就是两年。每隔两个月才能靠一次岸。工资虽然高点,但是生活非常单调枯燥。
船长:每天都在作业,跑路的时间太少,一个航次基本上没有娱乐,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船员王希林告诉记者,工作枯燥和不可预见的危险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想家。但是没有办法。
王希林:哪个船多多少少都得有危险性,在海里漂,赶上风赶上浪,回家回不急的话肯定有危险。生活的话,那肯定是枯燥了。你抬头是天,低头是海,什么也没有,看不着。除了干活就是干活,咱这边肯定赶不上远一点的好。产量不行,产量赶不上远一点的产量高。
记者:能差多少?
王希林:要是跟十年前比的话,能差一半还得多,十年前的话,一网子捕三到四万斤、四五万斤都有,现在一网子两三万斤、一两万斤,这都是好的。
毋庸置疑,离家越远,渔业资源越好,这点记者从沿海多位渔民描述中得到了验证。为了得到更加进一步的准确数据,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海洋捕捞管理站副站长王云中,他告诉记者,赤潮是衡量海洋环境的一面镜子,渤海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赤潮记录,70年代发生了3次赤潮,之后便呈逐年增加趋势,2006年一年就有11次赤潮。除了污染导致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过度捕捞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捕捞渔船的迅速增加,使沿海渔业资源迅速减少。截止2010年,山东沿海捕捞渔船比20世纪80年代数量增加了近一倍,总功率增加了100%。
王云中:渔业资源种类在减少,像道鲫、风鲫、日本鳗鲡等等,这些物种有的已经灭绝,有的也处在了灭绝的边缘。像中国对虾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年来持续不断的增殖放流,恐怕也已经灭绝了。再一个就表现在渔获物的小型化、低龄化和它们的性成熟提前。
荣成石岛集团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一家以捕捞为主的企业,当时在荣成,地位和效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如今集团已基本放弃捕捞,除了几艘远洋渔船以外,产业已经逐步拓展到加工、港口物流等方面。
荣成石岛集团副总经理刘建军:过去一网下去都是论万斤的上,现在都是几百斤的上,差别就是这样大。
记者:差别比较大,现在捕捞比起以前是不是成本增加很多呢?
刘建军:对,人员工资,再加上燃油这方面的增加很大,费用增加很大。以前我们捕捞多少钱,现在多少钱?现在我们的油都是八千五了,以前才多少钱,四千、三千都有。
成本逐年增加加上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是渔民远洋作业和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尽快改善渤海渔业资源环境,山东省开始制定
"渔船标准化改造工程规划
",逐步淘汰高能耗木质渔船,推广节能型玻璃钢渔船。另一方面,加大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修复资源行动。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调整作业结构方式,来加强黄渤海地区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早日重现黄渤海地区
"鱼虾摇篮
"的美誉。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