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8月25日,四川沐川县武圣乡草坪村5组养殖户李百权的大鲵繁养场,一条条憨态可掬的大鲵正在二十几口养殖池里惬意地“休息”。“现在再也不会因为养殖技术和销路发愁了。”刚刚加入沐川县马边河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李百权满脸笑容,“现在我的繁养场已有亲鱼42条,成鱼300余条,明年就可以上市变成票子了。”
李百权是该县大鲵养殖户之一。近年来,沐川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抓住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契机,积极引导水产养殖户大力繁养大鲵,“抱团”求发展,走特色养殖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共有大鲵养殖户200余户,养殖大鲵2万余尾。
示范园区引领 大鲵“军团”破2万
大鲵属国家二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活化石”美称,是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之一。其叫声极似幼儿啼哭,俗称“娃娃鱼”。《本草纲目》记载,大鲵有“鳞目、滋阴补肾、补血行气、治痴疾”等功效,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沐川马边河流域历来盛产娃娃鱼,故有“娃娃鱼故乡”之美誉。
近年来,受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野生大鲵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如何抢救、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一濒危物种,让这一珍贵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沐川坚持生态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水产养殖户依托优越生态环境,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原则大力繁养大鲵,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大养殖规模。“今年,我们开始规划建设涉及利店、黄丹等6个乡镇21个行政村的大鲵养殖示范园区和核心区,并建立一定奖补激励机制。”该县水务局局长陈发智说,“凡是今年以来新建的大鲵养殖池和繁殖池,按每平方米50元补助给养殖户。”
目前,该县共有大鲵养殖户200余户,规模化大鲵繁养场6个,养殖大鲵2万余尾,其中亲本300余尾,具备了年繁殖10万尾以上大鲵苗的生产能力,产值达2000余万元。其中2户养殖户突破大鲵子二代人工繁育关,为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该县还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改造大鲵养殖池和繁殖池30000余平方米,建水源工程30余处。
专合组织搭台 大鲵大方“爬”市场
随着大鲵养殖规模的扩大,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如何做强大鲵产业,让养殖的大鲵走向市场又成了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沐川县水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红等5名养殖户“抱成一团”,于2009年登记注册成立沐川县马边河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为社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市场信息等服务。经过精心运作,合作社于2011年12月取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这标志着该县大鲵养殖在产业化道路上迎来拐点,人工养殖的大鲵终可作为商品“爬”进市场,“爬”上百姓餐桌。
“我们已打开县内、市内的市场,目前正在积极拓展上海、深圳等省外市场。”该合作社理事长李红说。
为让沐川大鲵“爬”得更远,合作社还加强与川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与该县水务部门联合创办“沐川大鲵网”,并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向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申请注册商标。
目前,马边河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20多户,占地面积达300亩,销售大鲵2000余尾,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虽然今年全球经济低迷,但我预计今年沐川娃娃鱼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该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16年,沐川将力争成为国家级大鲵养殖基地,带动山区广大养殖户增收致富。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