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健康促进网络”专家宁波科技下乡记事
8月8日的台风“海葵”过后,“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健康促进网络”科技救灾小分队前往受灾严重的象山、临海等地区进行科技服务。他们的行动受到了渔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欢迎。通过科技救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渔民的一些迷惑,也使进行服务的科研人员懂得了更多……
2012年8月8日年第11号热带风暴“海葵”,侵袭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台风对养殖户来说可以算是天敌了,八月上旬接踵而至的三个台风让沿海三省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备受煎熬,尽管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在浙江江苏山东规模逐步增加了,但是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比例依然十分巨大,台风对于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冲击力很大,由于其中心位于浙江省象山县,因此本象山是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水产养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台风过后,象山港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许多养殖户们愁容满面。
14日,台风“海葵”刚刚退出,“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健康促进网络”部分专家吴雄飞(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国良(宁波大学教授)、王建平(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究员)、钱冬(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杨先乐(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邱军强(上海海洋大学讲师)以及宁波市科技局的科技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挽回台风灾后影响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冒着酷暑前往受台风影响较大的象山、临海进行救灾科技服务,为养殖户们排忧解难!
小分队先后走访了象山县泗头镇红升水产养殖公司、象山石昌南美白对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象山新桥盐场、象山县昌茂梭子蟹合作社、临海县佳远养殖有限公司等受灾严重的“二农”(农业合作社、农村产业基地)、“二园”(精品园、产业园)基地。查看了灾情、了解了灾后的养殖情况,并向渔民提出了一些技术救灾的建议,受到了渔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欢迎。
每次灾难的最后如何处理好灾后重建是最为关键的,而对于养殖业来说,灾后要做的不仅是设施上的重建,更多的是如何确保水产动物的生存问题。“海葵”灾害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养殖设施受损、养殖的鱼虾蟹逃走、池塘的养殖环境突变、养殖对象面临着灾后疾病暴发的威胁。灾后重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撑。小分队针对不同的养殖方式与模式、不同的受灾情况,向渔民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渔民抭灾的信心。
台风“海葵”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损失,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是思考:
我们看到,同样是受到台风的袭击,有些养殖设施完好无损,而有的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原因是我们对抗击大灾的意识上存在着差异,侥幸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防灾的行动,而导致了一些不该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些养殖设施在设计上也存在着某些缺陷。
我们看到,我们有些养殖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周全的地方,如在一些养殖地势较低的地方,同样是大水漫池,有的鱼(如底层栖居的石斑鱼)就很少跑掉,而有些活动力很强的鱼(如四指马鲛),就基本上跑完了。因此我们如何根据地势和需求、根据台风发生的频度和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选择相应的养殖方式就可能减少一些损失。
我们看到,科技救灾的重要和必要。由于大暴雨的影响,海区近海的盐度下降到只有1左右,对于一些要在13以上盐度才能正常生存的鱼虾如何渡过这一不正常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台风过后,有些渔民不知所措,买一些并不起作用的药物或者是还有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泼洒消毒,使本身就不稳定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坏,使仍处在应激中的鱼虾蟹应激反应更加加剧,由此看来对渔民进行科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技术的角度弥补台风造成的损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救灾),如补苗、补养等,也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课题。
我们看到,不管是经济救灾、政治救灾,还是科技救灾,并不是一个做表面文章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今天的台风,就是为我们抗拒更大台风的一个演练,今天的救灾,是为了明天抗灾的一个重要的铺垫。只要我们立足长远,就会使救灾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健康促进网络”科技救灾小分队的成员通过这次科技服务活动,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找到了一些新的“科技与渔民结合,科技与为渔业服务”的切入口和切入面。我们看到了这种切入口和切入面的伟大,更看到了它将带来的辉煌!
(杨先乐 撰写)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