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的综合调查已于当地时间11日结束。记者获悉,这次历时8天的科学考察将作业区拓展到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共完成2个断面16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首次在水文大气、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获得大量关键数据和重要样品,在我国极地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马德毅介绍,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克服气旋造成的风大浪急等恶劣海况首次挺进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在挪威海等新增考察区域进行综合调查,此次获得的关键数据及后续样品分析将使我国在北极环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有利于推动我国极地科技和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日,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挪威海公海海域成功布放了中国极地科考史上第一座大型海气耦合观测浮标系统,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浮标观测与布放技术首次进入高纬度的深远海海域。据介绍,作为现代深层大洋环流的起点,北欧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水体交换的重要通道,是北冰洋两大主要入流水源地之一。而挪威海正是北欧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北极涛动核心区”,它影响着全球海洋循环和北半球气候,也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关键海域。
马德毅说,通过布放大浮标,我国将获得该海域大气边界层和中、上层海水多项重要参数的近20项实时观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关键海域的长时间序列气象、大气成分和水文数据的空白,对于提升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业务化能力,提高我国在北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大科研与应用价值。
据悉,水文学方面,此次科考首次实现了对最新生成大洋底层水的直接观测并开展了上层海洋湍流混合观测;海洋化学方面,实现了硝酸盐上层剖面观测,首次全面开展近百种环境微污染物特征及来源识别,采集了海水样品逾3000个;地球物理方面,首次对洋中脊的水深、重力、磁力和构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区域的地壳厚度、磁化强度和断层形态进行了研究;地质取样方面,取样成功率达到100%,重力管取样最大取样长度达4.6米。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北冰洋大西洋扇区上层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与白令海差异明显,且生物量要明显高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其中浮游植物以微型为主,浮游动物则以中、小型为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