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工作人员正将鲜鱼倒进水池 记者 邹飞 摄
昨日,记者从重庆市农委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4.6万吨,同比增长13%,全年总产量预计会达到32万吨左右。“每年我市的水产品缺口约40万吨,市场价值50亿左右。”市农委水产品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虹称,开县、梁平等6个区县从我市水产品供给缺口中看到了商机,纷纷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型水产养殖基地,结束全市水产品市场主要靠外运支撑的历史。
水中砸钱
六区县发力水产养殖
区县要发展,出路在哪里?从去年开始,不少区县的目光盯上了多年来被忽视的产业——水产品。
率先发力的是梁平。去年,该县提出“把水产养殖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亮点”,将位于该县礼让镇的生态渔业示范园扩大到了4000亩。按规划,梁平县接下来还将投资两亿元,以礼让镇为中心,辐射附近仁贤、明达等乡镇,建起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目前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项目,已正式通过市县两级专家评审。
该县农委主任杨代述说,项目预计在两年内建成,到时上万亩园区连成片,将成为全市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基地。
有着丰富渔业资源的开县不甘示弱。 去年开县与市农业投资集团等三家涉农单位签下合约,将10亿元资金全部“投”进水里,一起开发生态渔业。
10亿元资金注入后,该县采取“公司+捕捞渔民”专业合作模式、“公司+业主+基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采取拍卖、租赁、转让等办法,正逐步把全县20万亩宜渔水域激活。开县农委副主任黄远军称,到“十二五”末,该县每年的水产养殖总值将上5亿元。
水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吸引着合川、铜梁、江津、万州。市农委渔业发展处提供的材料显示,这几个区县投资上亿元,都已建有面积上千亩的大型水产养殖基地。
各有所长
特色养殖避免同质化
六区县吸取了在其它产业发展中的教训,在发展中致力于避免同质化,创自己的特色产品。
万州依托万州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目前的淡水鱼人工繁育技术雄视西南,攻克了胭脂鱼、大鲵(娃娃鱼)等名特鱼类的人工繁殖难题,形成了以岩原鲤、江团、匙吻鲟、中华绒螯蟹等名优水产品种为主的特色品种。
开县、梁平则着力培育“生态鱼”品牌。两地生产的草鱼、鲫鱼、鲢鱼等普通鱼种主要销往梁平本地以及垫江、万州等地,而中高档鱼如大口鲶、斑点鱼、黄辣丁等,则瞄准了主城市场。
水产品产量近几年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合川,今年则力推优质化、特色化养殖方式,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水产养殖大户开发特色水产品。当地的重庆市恒韵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运用西南大学水产专家研制的中华鳖仿野生养殖技术,投资建设了上千亩的中华鳖仿野生养殖场。如今,该公司已实现年产仿野生优质中华鳖卵60万枚,稚鳖21万只,培育幼鳖10万只,仿野生成鳖9万公斤的生产能力。
江津也在发力,内陆最大海水产品淡化养殖基地在今年的高交会期间落户该区,当时江津企业重庆渝欣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台湾洪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台签约,投资3亿元进行淡水养殖,主打产品南美白对虾、基围虾一旦批量上市,将直接“腰斩”我市居高不下的虾价。
铜梁则着力发展乌鱼、稻鳅等特色水产养殖。该县少云镇乌鱼养殖大户周运明在县里支持下办起乌鱼养殖场,现乌鱼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已达476亩,今年已出产105万公斤乌鱼,产值突破2100万元,纯收入达到了610万元。
“各区县努力想突出的自己的特色,值得肯定。”李虹说:“我们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出20来个重庆本地水产品牌,让长江生态鱼、长江胭脂鱼、重庆黄辣丁等香飘全国。
龙头带动
我市水产将自给自足
“每年我市的水产品消费量在70万吨左右,约40万吨缺口得从外地补进。”李虹称,2004年我市水产品总产量23.9万吨,而2011年,仍只有30万吨左右,不足全市消费水产品的一半。
“全国水产品生产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0%,重庆为4%;全国每年人均消费水产品16公斤,重庆只有10公斤左右。”李虹认为,随着生活的改善,我市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称,市政府最近召开了促进效益农业发展会议,将采取措施扶持大型水产品养殖基地等龙头企业,以此激活重庆的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李虹表示,按目前的发展势头,再过3年,我市在水产品养殖上有望收复“失地”,实现自给自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