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车子翻过一个又一个坡,山越来越深。问了很多当地乡亲后,记者近日才在山坳里一排不起眼的平房中找到王春红。
一见面,王春红就拉记者去看他繁育基地里的“宝贝”:一个个14平方米的水泥池里,密密麻麻布满了“小蝌蚪”。王春红介绍说:“这些是黄颡鱼苗,每个池子里都有30多万尾,每尾可卖到一毛五,一个池子一年产值有四五十万元。”另外几个池子养的是俗称“呆子鱼”的沙塘鳢鱼苗,同样效益惊人。
长得斯文、看上去像一名教师的王春红是溧阳市社渚镇农民,今年42岁。他的鱼苗基地四周花木飘香,清泉淙淙。“这里已是一些高校的实训基地,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博士生都在这里实习。”王春红说,“除了育种池,我这里还有实验室,平时,我也参与指导这些学生。”
1987年,王春红高中毕业。当时,溧阳引进罗氏沼虾养殖,但没有成功。王春红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能手,自己又很好学,市农林局便派他去上海水产研究所进修2年。回到溧阳后,王春红在市水产实验场负责技术,后来在老家的这个山坳里搞起特种鱼苗繁育,逐渐有了名气。
沙塘鳢因其肉质鲜嫩,一直是水产市场上的抢手货,但鱼苗却一直无法人工繁育。几年前,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史扬白研究员和南师大生命学院尹绍武教授找到王春红,相约共同攻克这一难题。王春红负责收集野生种鱼,并在第二年种鱼产卵后进行一些小试验,教授们在此基础上研究大规模繁育。2010年,沙塘鳢人工繁育难题宣告攻克,当年繁育了近5万尾,去年繁育了100多万尾。野生的成熟沙塘鳢通常只有二三十克重,人工繁育长大的成鱼普遍超过50克。“这种鱼最适宜在蟹塘套养,不但不影响螃蟹生长,还能吃掉蟹塘里有害的小糠虾。”王春红说,如今,人工繁育的沙塘鳢已在周边地区推广,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
俗称昂刺鱼的黄颡鱼,人工繁育则是王春红独立摸索并推广成功的。“从种鱼收集,到催产孵化,再到小鱼苗培育以及杂交繁育,中间有无数难题,我足足花了7年时间才攻克。”王春红说,很多年他一直住在塘边小棚里,每晚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他说,晚上鱼塘边非常冷清,他的朋友是青蛙、水蛇,“但是苦中有乐,因为我就喜欢这些。”
2005年,人工繁育黄颡鱼难题被王春红攻克。“野生的一年只能长到1两重,我培植的品种可达2两。当年每亩水面可收获五六百斤。由于市场需求量很大,人工养殖黄颡鱼很快在当地和周边地区推广开来。”他说,2011年,杂交黄颡鱼新品也繁育成功,亩均水面产量最高达2000公斤,亩均纯利润超过一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