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文化融入农家乐
小小的荻港古村,其鱼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吴越时期。鱼文化与养殖业相生相伴,是湖州农耕文化的象征。
“要说我们这里什么文化最具特色,那当然是鱼文化了。”一说起鱼文化,徐敏利一脸自豪。
现在村里有鱼塘1万多亩,平均每家就有三四亩。经过春天的放养,夏秋的培育,到了雪漫江南的冬天,已是鱼肥虾实。过年前后,家家户户都会拉网捕鱼。按水乡习俗,谁家要捕鱼了,就要叫上几家邻亲好友,带着各家的鱼网,一起结成一个大网,下网捕鱼,之后几天把鱼塘的水抽干,抓捕塘底之鱼。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大家集中在一起,吃一顿以鱼为主的“鱼宴”,俗称为“鱼汤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鱼宴,也是湖州“百鱼宴”的雏型。
年关时节,在荻港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俗——“祭渔神”。在桌案上放上猪头、鲤鱼、葱蒜、年糕,点上蜡烛和三支大清香。“一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二拜,祝福全天下阖家欢乐;三拜,祈求来年渔业丰收。”渔民们欢欢喜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荻港跟渔业相关的民俗文化很多、很深。徐敏利介绍说,荻港渔庄至今已经举办了两届鱼文化节,在这两届文化节中,他们演绎了传承千年的养鱼、捕鱼、祭鱼、吃鱼、钓鱼、并将写鱼诗、唱鱼歌、玩鱼赛、跳鱼舞、做鱼菜、打渔家乐等打造成荻港特有的鱼文化品牌,“我一开始就下决心要将这些民俗文化汇聚在一起,给游客们开一桌荻港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
围绕鱼文化,荻港渔庄推出了四季特色活动:
2010年9月,荻港渔庄举办了湖州市首届鱼文化书画艺术作品交流展开幕式暨《鱼文化书画优秀作品集》首发式,通过此次活动,共收集到了全市600多幅关于鱼的优秀作品,成为湖州书画创作交流征稿之最,渔庄还将这些作品整理装订成《鱼文化书画优秀作品集》,由此可见鱼文化活动深受大众欢迎而引发起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2011年4月,荻港渔庄举办了“春之情”包鱼粽比赛,共吸引了全市数百名市民前来参加。本次粽子原料全部采用新鲜的青鱼,也算是鱼米之乡的一大特色。现场比赛和参观的游客,不仅饱了眼福,更饱了口福。
2011年8月,荻港渔庄举办了“夏之趣”徒手捉鱼比赛,来自全市各地的选手通过激烈的角逐,把徒手抓鱼的乐趣推向了极致。
2011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乡鱼趣民俗婚庆在荻港渔庄登场,现场几千人的祝福声此起彼伏。老习俗,新出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婚嫁习俗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内涵,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魅力无穷。
2012年1月,伴随着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春的美好气氛,荻港渔庄举办了一场以鱼文化为主题的晚会。渔庄的200多名员工,通过摇船舞、捉鱼舞、撒网舞、“渔家乐”等表演,几百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渔火边,品尝着“水乡第一灶”烧出的鱼汤饭,尽情地表达渔家丰收快乐的场景,展示了荻港千年鱼情以及当地村民丰富多彩的“渔乐”生活。
如今,徐敏利已经和她的团队开始筹划第三届鱼文化节,“我们计划通过品尝鱼汤饭、渔家菜,举办‘渔火’和渔家乐晚会等活动,紧紧围绕鱼文化,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艺表演和水上文艺表演,动态性地展示湖州多彩多姿的鱼文化”。
荻港美食陈家菜
在朋友的眼中,徐敏利是个能干的女人。但徐敏利却说:“我不是能干,是实干。”
做农家乐首先要把餐饮做好。徐敏利爱好美食,特别爱吃鱼。对美食挑剔的她,却很喜欢吃当时开在村里菜场边上一家小饭店的菜。“这家饭店不大,只有4张饭桌,但是生意特别好,很多村民都喜欢吃老板钱荣华烧的菜,我也经常去吃。别以为烧家常菜的钱师傅是个普通人,他可是我们荻港陈家菜的传承人,只不过,他为人一向很低调。”
为了把最具荻港特色的菜肴——陈家菜引入渔庄,实干的徐敏利“五顾茅庐”,请来了钱荣华。
对于陈家菜,可能有些读者并不是很了解,但对于“烂糊鳝丝”、“生汉肉饼”、“红烧肚档”、“姜汁蛋”……大家耳熟能详,其实,这些菜肴最早出自陈家菜系。
徐敏利告诉记者, 1909年出生的荻港高厨施庆生是湖州人陈果夫的私家厨师,而钱荣华是他的其中一个徒弟。如今,作为荻港渔庄的大厨,凭着钱师傅扎实的功底和对烹饪技术的钻研,他那独特的炒鲜技术,赢得了远近顾客的称赞,不少游客或食客专程慕名来渔庄品尝陈家菜。在此期间,钱荣华收了徒弟吴杰,师徒两人一起为陈家菜的传承和发扬努力着。
陈家菜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吃陈家菜?徐敏利为记者揭开了答案。
事实上,陈家菜主要原料就是河鲜类水产品,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水产品都是荻港当地原生态河港中的河鲜。徐敏利为了让荻港渔庄的陈家菜同样采用原生态河港中的河鲜,渔庄最初施工时,就保留了原来的桑基鱼塘。
“当地村民利用挖池填埂,埂上种桑养蚕,蚕蛹、蚕沙喂鱼,池底污泥肥桑年复一年逐渐形成肥桑养鱼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桑基鱼塘,现在这种循环养殖模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徐敏利说,陈家菜就是利用从桑基鱼塘里捕捞出的不同品种的淡水鱼优点做不同的鱼菜。比如,鲢鱼肉肥、味美,但肉质较粗,陈家菜以此鱼的肉质特色,将鱼肉剁成肉沫,做成细嫩鲜美的水乡鱼圆;草鱼,头大肉肥,做成酸辣草鱼、炒肚档,堪称荻港一绝;青鱼俗称乌金子,肉质细嫩,肥而充实,特别是胸鳍部、尾部肥美,陈家菜中的红烧头尾就是用青鱼的胸鳍部一段肉和头尾两部分做的。
“陈家菜的另一大特色技艺就是将鱼肉混入猪肉中,做成独具一格的菜肴,最典型的招牌菜就是‘生汉肉饼’,由肉鱼合并香炸而成,因由鱼肉的混入,使肉饼油而不腻、松而不脆,食后回味无穷啊。”徐敏利的介绍让记者不禁口齿生津。
日前,陈家菜烹饪技艺已由荻港渔庄申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事实上,做文化项目并不能赚钱,反而要贴钱,但我觉得这钱贴得值。文化传承是农家乐多功能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农家乐的重要部分。我认为,传承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发展新型农家乐的灵魂。”徐敏利说。
三期工程打造新式服务业
站在荻港渔庄蜿蜒的长廊向外看,青砖灰瓦,荷叶满池。不远处,投资一个多亿元的荻港渔庄三期工程正在建设,淡水鱼观赏游乐一条街是其中一个建设内容。今后,游客走在这条路上,望两侧小溪沟就能见到各种淡水鱼在游弋。兴起时,可用传统的捕鱼工具体会捉鱼乐趣。
据介绍,整个三期工程项目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有传统养鱼和现代养殖技术鉴赏区、淡水鱼活标本区、观赏鱼一条街、鱼缘书画展示馆、古渔具展示馆、水乡鱼趣民俗婚庆展示馆、食为鱼馆等。
一个农家乐打造成这样的规模在全省也属前列,而这些都是徐敏利在41岁后的创业成果。
从养鱼、卖鱼到烧鱼,再到现在创办的荻港渔庄,及传承的鱼文化,徐敏利和淡水鱼有着不解之缘。尽管她曾经从事的化工行业利润不错,但她还是觉得做现在的渔庄更有意义,无论从生态环境、科技养殖、村民就业,对社会的发展更有利,赚的钱也更安心。
做农家乐对徐敏利来说是件新事物,对整个荻港村来说,也是个新事物。于是,从未做过餐饮的徐敏利请来村支书吴瑞春、副书记章金财、青鱼合作社负责人吴连荣、村里搞建筑的土专家章定凤等人一起出谋划策。有人帮着做总体规划,有人帮着做建筑设计,还有人帮着开挖鱼塘……“幸好大家不计报酬来帮我,不然我真不知道这第一步该如何迈出去。”
虽说大家只是个临时凑起来的“草台班子”,但凭着拧到一起的热情劲终于完成了荻港渔庄的一期工程。 2006年5月1日,投资3750万元的荻港渔庄开业了。但很快,徐敏利发现,只有20多个餐饮包厢,提供垂钓区的以餐饮、休闲为主的一期工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农家乐的作用。很多前来吃饭、休闲的游客觉得渔庄里的休闲项目太少。
于是,徐敏利又开始了以会务、住宿、休闲健身、书画展览室及其他配套娱乐设施为主的二期工程,并着重以荻港鱼文化为主题,打造集观鱼、吃鱼、祭鱼、钓鱼为一体的新式服务业。
“说句实话,无论一期还是二期,我们的计划性都不强,如今三期工程我们可是下了大功夫的,专业设计、专业施工,要对得起荻港渔庄去年被评上的‘全省十佳农家乐’。 ”徐敏利说,渔庄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充分挖掘鱼文化,在发展休闲观光渔业的同时,将荻港千年的养鱼历史、经验、捕鱼工具都展现在游客面前,将渔庄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鱼业文化观光区。
“我觉得农家乐既要有农的感觉、又要有家的感觉。”徐敏利说,她在看到全国各地农家乐红火的同时,也暴露出的不少尴尬,比如重吃喝,形式单一,氛围呆滞。“其实除了吃乐之外,其他应有的乡间安逸之乐、朴素乡礼之乐、农家庭院之乐、文化享受之乐也应该要体现。如今有实力的财团很多,砸重金就能在一个地方建一个大型农家乐。而我们的农家乐如何才能抢占先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将本地文化结合到农家乐里来。如果我先用了,别人再用就是跟风。而且将文化元素融入农家乐能够延伸农家乐的价值内涵,让农家乐走上升级发展之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