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渔民陈叔将捕回的鱼卖给岸上的河鲜酒家,收购商在给鱼称重。
昨日上午11时54分,何锦光与妻子一同出江捕鱼。
13时16分,何锦光拉了很久的网才收获一条鱼。
昨日12时,为期两个月的珠江流域禁渔期结束,广东佛山市1900余艘渔船重新出江捕鱼。尽管开渔首日收获不是很理想,但对于已禁渔两个月的渔民而言,“苦日子”总算有了盼头:又可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了。
渔民何锦光对珠江流域禁渔表示理解,但近两个月的“家庭零收入”仍让他有点透不过气来。面对日益减少的渔业资源,珠江禁渔很有必要,渔民的生活却因此受到影响。
禁渔后靠子女帮扶
何锦光今年58岁,平时靠打鱼能勉强维持生计。今年禁渔期内,何锦光本想到周边找份临时工帮补家庭,但辗转多家餐馆都没人愿意聘请他。“年纪大啊,除了打鱼又没有什么技术!”何锦光说,这两个月都是靠3个子女的帮扶,夫妇俩的生活才有点保障。
何锦光并非个例。目前,高明区有注册渔船90多艘,其中在西江捕鱼的渔船40多艘,从业者约100多人;三水区注册渔船共988艘,渔民达2000多人,他们年纪几乎全部在45岁以上。因为年纪大又缺乏技术,两个月的休渔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有的甚至是“两餐都难有着落”。
“渔民是手一停,口就得停。”渔民彭德玲说,禁渔的这两个月,渔民另谋出路的机会很少。“只能依靠子女帮扶和政府救助。”
渔民打杂工自谋出路
禁渔期内,也有少数的“幸运者”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今年4月,49岁的高明渔民彭文明就在朋友帮助下,来到离村约8公里的某海鲜餐馆当杂工。杀鱼、洗碗、扫地……每天工作接近12小时,月工资却不足1000元。“有工作总比没有工作好,毕竟人都是需要生活的。”
三水渔民林炳贤则到老鸦洲帮人种竹笋。“一天工资50元,总比大家都在家里呆着强。”林炳贤说,村里大多数渔民都迫于生计,四处帮人打杂工。“有种菜的,有去清理河涌的,也有到江边酒楼杀鱼洗菜的,一天也就赚四五十元。”
渔民纳入养老体系
禁渔期内渔民暂停捕捞作业,生活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这也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今年禁渔期间,佛山每艘在册渔船将可获补贴2000元,这一标准为全省最高。高明、三水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昨日均表示,补贴将在本月内发放完毕。
除了发放禁渔期补贴,面对日益减少的渔业资源可能影响渔民今后的生活,高明、三水部门也作出了部署。
“目前,三水区渔民已经参加新农保。”三水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2009年12月,三水出台新农保方案,渔民被纳入参保对象。
高明区也在2009年将渔民纳入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的范围。“目前渔民基本参加了这个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就可领取养老金。” 高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梁德聪介绍。
按照目前的标准,达到退休年龄的渔民每月可领到300多元的养老金。这让何锦光稍感欣慰:“今后年纪大了,无法捕鱼了,有了这钱也算是有点生活保障。”
直击开渔
撒了3次大网 捕回5条小鱼
昨日11时许,三水河口鱼运村前的渔船停泊点一改往日的冷清,挤满了几十只渔船,渔民或检查渔船,或修补渔网,或搬运虾笼……忙碌地等待着解禁时刻的到来。
12时过后,渔民何锦光与妻子花了10分钟左右就来到西江中间。
稍作准备,见潮水慢慢退去,何锦光开始在江面上撒下渔网。约3分钟后,长约100米的渔网全部沉下水面,随着河水的流动,渔网慢慢地往下游漂移。
大约1个小时后,夫妇俩开始收网,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禁渔结束后的第一网只捕到3条小鱼。而昨日下了3次网,总共也只是捕到了5条小鱼。
三水渔民林炳贤的境遇相对好些。昨日12时30分,面对浩浩荡荡的西江水,渔民林炳贤撒下了渔网。近30分钟后,“我们收网吧。”林炳贤对妻子的话语声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夫妻二人分别拉住了渔网两边,合力将渔网往船上拉,收获18条鱼。“这些鱼大概有十几斤重,跟禁渔期前捕到的鱼量差不多。”林炳贤说,去年禁渔期前和禁渔期后,捕到鱼量也相差不大。
直击市场
酒家洗鱼池 静待河鲜至
渔民们忙着开渔,江边酒楼也没有闲下来。
昨日上午,位于河口的几家河鲜酒楼就开始清洗鱼池,准备接收渔民的供货“今晚,食客就可以品尝新鲜河鲜了!”一家河鲜酒楼负责人说,两个多月的禁渔期里,酒楼主要供应塘鱼和网箱鱼。而由于渔民集中捕捞,水产将扎堆上市,野生河鲜的售价将会低于平时价格。
与江边酒楼相比,城区市场的反应则相对滞后。昨日,记者走访三水区商业城、园林和西南三个市场发现,市场的河鲜供应依然很少。
园林市场一家水产店老板张姨告诉记者,水产店一般是头天晚上或当天清晨进货,错开了开渔时间。“按照去年的经验,接下来几天河鲜的数量会逐渐增多,价格也会比禁渔期便宜2~3元。”张姨说。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