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昨日,本报报道了惠安县小岞镇东山海域养殖区的鲍鱼大批量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当地政府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赤潮引起。这几天,福建省的莆田、连江、霞浦、福安等地相继发生赤潮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赤潮,养殖户如何防范赤潮所带来的影响呢?记者采访了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并非总是红赤色的,它有可能是粉红、茶色、土黄、灰褐、绿色、白色等。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环保科洪科长介绍,近10年来,我市每年监测发现到的赤潮次数不会超过3次,其中2010年有3次,较为频繁。2011年,泉州海域内没有发现赤潮。
5-6月是福建沿海最可能发生赤潮的时期。“赤潮的形成、流向与当地海域的构成、水流向、风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洪科长说,有可能这一带海域发生了赤潮,但这些海水流到附近海域后,因产生赤潮的部分因素发生改变,附近海域并不会发生赤潮。赤潮分为无毒赤潮,对人无害、对鱼等有害的赤潮,有毒赤潮三类。赤潮对渔业的危害很大,有些赤潮藻类产生黏性物质,鱼、虾、贝呼吸时,黏性物质附着其上,致其窒息死亡。
“迁移下沉网箱可避赤潮。”据介绍,赤潮发生时,采取适当的办法,可规避或减轻损失。赤潮区海水取水源的育苗场、养殖场应关闭取水,增加增氧设备。赤潮生物主要漂浮在海水表层,若急需用海水,需抽取深层海水。小范围防治赤潮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为迁移或下沉养殖网箱,用围隔栅或空气隔离、收集赤潮生物,提前收成养殖海产品。化学方法指用化学方式或化学药品灭杀,其见效快,是使用最早、最多的方法,但需在海洋部门、专家指导下开展;生物方法主要是指以藻治藻,或以虫治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