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40多岁、皮肤黝黑的渔家汉子邓强一大早就到他的海上“渔家城”餐厅忙活开来:和工人们一起喂养鱼虾、大蚝等海养生物,打理餐厅生意、组织养殖户开展科学养殖学习培训……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海上的这条绵延十里的网箱养殖“蚝排”上,不仅开设有“渔家乐”餐厅,还有北部湾第一个“海上党支部”。这个党支部的书记,正是邓强。
踏上由塑料桶和木板做成的海上“浮桥”,曲折步过“桥”两旁规划整齐的网箱,即来到邓强的海上“渔家城”餐厅。远远地,餐厅招牌下钉着的“光坡镇红沙网箱养殖协会党支部”的牌匾映入眼帘。餐厅不远处,一名工人正捞起一网鱼饵抛入网箱中喂养鲈鱼,原本平静的箱中顿时翻腾起一阵水花。
成立于2010年4月的光坡镇红沙网箱养殖协会党支部,是广西北部湾的第一个“海上党支部”,现有党员7人, 其中预备党员2人,协会会员53人,辐射服务大蚝、网箱养殖户646户。
邓强向记者介绍说,为带领渔民们发家致富,引导养殖户将产业做强做大,党支部成立了网箱养殖协会和大蚝流通协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与广西自治区科技、水产等相关单位结成对子,规范和稳定品种引进的渠道及来源,引导养殖户按统一经营、统一购销的方式整合养殖资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销售价格,养殖户的收入进一步增加。
“我们养殖的海产品现在都出口远销到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产品质量全部符合国际食品原生态的要求。”邓强自豪地说,红沙村养殖的海产品有鲈鱼、大蚝、石斑、虾、蟹等种类,网箱养殖基地发展到50多亩,大蚝养殖达2万余亩,成为广西目前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
除了绵延的蚝排及网箱,邓强还在他的“渔家城”餐厅特地辟出一间收藏了养殖技术、党史文化、社会科学等各种书籍的“渔家书屋”,供渔民们闲暇时“充电”。邓强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尤其是关于科学养殖方面的知识。
如今,这个“海上党支部”将农家讲堂开到了养殖场上,党员干部在协会中分工分片负责,将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养殖户,为养殖户提供培训、技术服务、资金、信息和购销服务等支持,并引导养殖户将海水养殖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随着经营状况越来越好,养殖户们如今都高薪雇请工人帮忙,不少家境困难的返乡农民工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邓强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