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缘起
日前,世界首次全人工繁殖长江刀鱼在江苏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基地科研中心获得成功。中洋集团从2004年开始进行长江刀鱼人工驯养工作,2008年第一批半人工繁殖的长江刀鱼鱼苗出生。目前,存池刀鱼已达40多万尾。刀鱼是长江珍稀鱼类的代表,其人工繁殖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生态环境变化、捕捞过度,野生长江刀鱼产量逐年剧减,近年来可谓一“刀”难求。
将新闻进行到底
每年三四月份,刀鱼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价高,就是因为量少。
今年,又有了新变化。
在一片 “长江刀鱼濒临绝迹!”的疾呼声中,世界首次全人工繁殖长江刀鱼日前在江苏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基地科研中心获得成功。长江刀鱼全人工繁殖成功,不仅实现了野生刀鱼在驯养条件下人工繁殖的历史性突破,而且为长江珍稀鱼类、濒危物种生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长江刀鱼,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鲥鱼和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味道十分鲜美,不过曾几何时刀鱼也就是寻常百姓家的一道菜,几块钱就能够买一斤,可现在,1斤要卖到八九千元,不折不扣成了奢侈品,人们也惯称之为“江刀”。刀鱼为什么那么贵? “天价”刀鱼背后又折射出哪些难题?长江刀鱼人工繁殖难在哪儿?野生刀鱼和养殖刀鱼有何不同?
长江刀鱼为何卖出“天价”?
刀鱼之贵早已不是新闻,但今年则显得格外吸引眼球,物以稀为贵正在逐步加码。近年来刀鱼的价格逐渐走高,动辄上千元的刀鱼价格常见报端,今年更是开出了八九千元天价,那么贵如黄金的刀鱼价格是如何炼成的呢?
有媒体在采访报道中提到,今年入春的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个星期,使得长江水温未达到刀鱼洄游的条件,再加上干旱等气候原因,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刀鱼产量都不高,这些都是刀鱼产量减少的原因,而渔民们也因此将面临17年来最严重的欠收。
“往年这个时候,都能有百来条的收获”。打了一辈子刀鱼的老渔民江上平在采访中说,自今年3月“刀鱼季”开捕以来,统共也就捕到了10余条。对着一年不如一年的刀鱼收成,江上平倍感无奈。
江上平介绍,真正的“江刀”眼睛雪亮、头部和面颊银白不带一丝红色、鱼体硬实而有弹性、尾巴青里带黑,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每年3月从东海入江,逆流而上,以江阴、靖江段出产的“江刀”最为鲜美。而目前充斥市场的大多为“海刀”和“湖刀”。“海刀”指的是还未曾洄游长江的刀鱼,身体稍带黄色;而“湖刀”则是进入湖泊中不再洄游的刀鱼,鱼身微微泛红。这两种刀鱼口味都远不如江刀,所以价格也是天差地别。
很多有着多年捕捞经验的渔民说,一般刀鱼从大海回游长江的最适宜水温是15摄氏度到18摄氏度,而今年,长江下游普遍寒气逼人,长江水比海水温度低太多,刀鱼从入海口洄游至淡水受不了这个温度,所以洄游数量明显减少,等整体气温回升后,刀鱼回游数量将会明显上升,捕捞量也将会有所增长,预计价格会有所回落。
长江刀鱼为啥那么少?
一份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
截至目前,虽说长江刀鱼的总体渔获量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眼中,下降早已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而这种下降不是什么直线下跌,而是呈几何基数下降,这证明刀鱼资源的利用已至极限。
“2002年之后的江刀总体年产数据,据我所知已没有权威的统计,因为数量太少,很难统计了。”施炜纲说。
长年研究刀鱼繁殖的水产专家郑金良说,“自2005年以来,刀鱼的产量遵循了一定规律,单数年为小年,双数年为大年。”他说,产量隔年相近,是因为长江刀鱼是典型的洄游鱼种,每年春天从大海洄游至长江,沿干流上溯至中游产卵,最远可达洞庭湖。同年秋天,孵化后的小刀鱼顺流返回近海。第二年,它们不会洄游至长江产卵,而是要长到第三年,再洄游入江。
“虽然刀鱼捕捞量有大年和小年之分,总的趋势却一直在往下跌。同样是大年,今年的捕捞产量就明显不如前年,仍属于低产。”郑金良说。
当年刀鱼吸引大家的舌头,如今刀鱼吸引大家的眼球,这样一句无奈的总结也是长江三鲜的共同命运。如今,刀鱼以天价面市,而鲥鱼和河豚则更多地出现在旧闻之中。
长江刀鱼稀贵的背后?
“造成目前刀鱼物以稀贵的主要原因,还是渔民滥捕偷捕严重。”江上平告诉记者,“江刀”洄游,堪称悲壮,每年春暖花开刚起步,就遭遇人类布下的天罗地网。除了正规的捕鱼船外,江中还有许多违规的小拖网、深水网和插网。
“捕捞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设备越来越先进,捕捞强度也越来越大。”郑金良介绍,长江口许多地段布满了渔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很难放过一条漏网之鱼。不像以前,渔民驾小船、撒小网,渔网都是手工织的,再怎么捞也不会影响刀鱼繁衍。
郑金良坦言:“现在,一条刀鱼只有在航道里跟着轮船走,才能确保安全,否则不小心转错弯,就会落入渔网,这可不是开玩笑。即便刀鱼侥幸通过长江口的千重网,等着它们的,还有手持特许捕捞证的长江沿岸渔民。”郑金良曾花几年时间,沿江追寻刀鱼洄游路线,一路跟到安徽、江西,“只有幸运儿才能游到江阴,多数都在洄游路上意外身亡。”
我国自2002年起,每到刀鱼洄游繁殖季节,国家实行限捕渔船必须持有特许证,在限定时间内捕捞刀鱼。“十年限捕,效果不佳。”郑金良直言,限捕更像追捕,“刀鱼洄游到哪儿,哪儿允许捕捞。真想保护刀鱼,就应该避开汛期,实行全面禁捕。”他说,不少人反对全面禁捕。因为刀鱼是长江传统经济鱼类,也是沿江渔民主要收入来源。一旦全禁,如何安置渔民?到时候需求还在,价格更高,可能刺激非法捕捞更猖獗。郑金良认为,全面禁捕,确实会令渔民暂时少了生活依靠,但即便不禁,照此速度捕捞,过不了多久,渔民们迟早要和刀鱼永别。
“全面禁捕是暂时之举。只需五六年时间,长江刀鱼就会大量恢复,届时重新开捕,渔民、食客都能得利。如果刀鱼灭绝,少数食客只不过少了一道美味,但对长江而言,失去的是一个珍稀物种。”郑金良说。
长江刀鱼人工繁殖缘何难?
部分水产商感慨,刀鱼贵,就是因为其数量稀少。长期以来,从上海到江阴,各地农业和科技部门都在尝试刀鱼的人工养殖,但始终成效不大。作为洄游的鱼种,刀鱼需经历“从海入河”的生长过程。然而,由于生命极其脆弱,“沾网即死”,所以淡水养殖中很难将鱼苗运送至海中。
早在2004年,专门从事长江珍稀鱼类资源研究的中洋集团就开始了对长江珍稀鱼类最为复杂的刀鱼人工繁殖,2008年第一批半人工繁殖的长江刀鱼鱼苗出生。2012年4月,全人工繁殖长江刀鱼获得成功。
“由于刀鱼习性较为特殊,十分娇贵,出水即亡,而且生长又要咸水又要淡水,人工繁殖是世界性难题。”中洋集团总裁钱晓明介绍,为收集纯种野生刀鱼作亲本,科研人员对长江刀鱼资源、生活习性、生态环境、洄游路线和产卵场等进行深入调研,以解决长江刀鱼甄别、捕捞、暂养、运输等诸多难题。
参与刀鱼人工繁殖研究的上海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其根说,此次中洋实现了野生刀鱼在驯养条件下人工繁育的历史性突破:如通过露天野化驯养以及温室培育相结合模式,解决了刀鱼在半自然与半人工环境下的驯养技术;从生物饲料到人工高营养饲料的研究,解决了刀鱼生长的营养问题;通过对刀鱼的梯度驯养,从体成熟到性成熟,解决了亲鱼的培育难题。长江刀鱼在自然生存环境下体长达30厘米、规格150克左右,需要4—5年的生长周期;人工养殖条件下也需要3—4年才可达到上市规格。这意味着,人工养殖的长江刀鱼可望3年后上市。
专家观点
野生刀鱼和养殖刀鱼营养价值差别不大
龚世园(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野生江鱼和养殖鱼在营养价值上差别不大,野生江鱼之所以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是因为其独特的味道,但是味道和营养价值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如何辨别野生江鱼和养殖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鱼的身材,如果是小蛮腰而且整个身材比较匀称,是野生江鱼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腰很粗,且不匀称,整体肥胖,则很有可能是养殖鱼。“因为鱼类和人一样,如果在自然状态下经常运动,勤于劳动,身材会很有型,如果锻炼较少,容易发福。”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